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疏
,【答案】疏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形式,又称“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
,分别为《周易正义》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
《春秋左传正义》。
2. 小篆
【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3. 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
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4.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
,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邦”改成“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避讳常
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5. 读破
【答案】读破是古代的一种用来注音的校勘术语。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
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来读,称作读破,如‘长幼’的‘长’不读‘喜好’的‘好’不读
6. 反切 而读。、而读, 的音称作破读。读破了的字称破读字。
【答案】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在一起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坛,徒干切。”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是使用起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认读反切注释时不知道反切字的读音,那么反切就没有起到注音的效果。
7. 六书
【答案】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系统理论,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例如:
(1)象形:木、日。
(2)指事:本、末。
(3)形声:徒、芳。
(4)会意:森、相。
(5)转注:“考”“老”相授。
(6)假借:锯类工具“我”假借为表示第一人称的“我”。
8. 直音
【答案】直音是指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直音法。直音法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注音方法之一,如: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公四年注》)
9. 本义
【答案】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10.如字
【答案】如字是训诂学中的一种记音方法。它是指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并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古书上注以“如字”
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例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经典释文》说:“恶恶,上乌路反,
,是去声,第一个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乌路反”
,旧读入声。 “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恶劣的“恶”
,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传统中这个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有时一个字的下面注“如字”
文里有不同的读法。如《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经典释文》说:“三思,息暂反,
,又有平声的读法(如字),读法不同,往往讲法不又如字。”这是说“三”有去声的读法(变读)
同。
二、综合题
11.閱讀下列短文並回答問題。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叁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羲必自斃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興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舆则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穎考叔為颖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遣之公曰雨有母遣我燭無颖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徒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君子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雨頰其是之謂乎(《左傳》)
(1)“寤生”一詞,杜預以為“寐寤而莊公己生”,或以為“牾”之通假,或以為“啎”之通假。你認為應該何理解此詞? 請說明理由。
(2)“卒乘”一詞,杜預注為“步曰卒,車曰乘”。《左傅》中還有“商農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子反命軍吏察夷傷,補卒乘,繕甲兵,展車焉”、“使訓卒乘,親以聼命”、“使其什吏率其卒乘官屬以徙于下軍”、“吾軍帥疆禦,卒乘兢勸”、“其所富者,卒乘興焉”等虛用到“卒乘”一祠。王力《古代漢語》注為“卒,步兵。乘,兵車”。你認為古今理解是否一致? 正榷的解釋應該是什麼?
(3)“外”和“泄”在古代是聲相同还是韻相同? 为什么?
(4)注音并解釋上文中的黑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