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845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目录

2017年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845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一) ... 2

2017年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845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二) ... 6 2017年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845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三) . 10 2017年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845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四) . 14 2017年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845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五) . 18

一、名词解释

1. 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2. 《词诠》

【答案】《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的一部虚词词典。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列举书证。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本书共收字五百以上。通俗易懂。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

3. 疏

,【答案】疏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形式,又称“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

,分别为《周易正义》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

《春秋左传正义》。

4. 章句

【答案】章句是串讲句子意思和分析篇章大意的一种体式。它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样可使读者从总体和义理上去加深对古书的理解。

5. 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崇尚占卜,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

演变而来。

6. 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

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7.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答案】随: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8.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囊囚以成其好。

【答案】宥:宽赦,这里当原谅讲。

9. 臣之所好者道也。

【答案】道:道理,指事物的规律。

10.入乎耳,出乎口。(《荀子•劝学》)

,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处所。 【答案】介词,相当于“于”

11.虎求百兽而食之。(《战国策•楚策》)

【答案】而:连词,表示顺承。

1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

【答案】归:通“馈”,赠送。

13.以著其義,以考其信。(《橙韶•擅通》)

【答案】考:成全。

14.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曹操《步出夏门行》其一)

【答案】竟:完,终结。

15.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钮鹿贼之。 ..

【答案】(1)骤:多次。

(2)贼:杀。

16.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

【答案】(1)鄙:边邑,用如动词。

(2)陪:增加(土地)。

三、填空题

17.所谓“五经”,包括《周易》、___、《诗》、《礼》、___。

【答案】《尚书》; 《春秋》

【解析】“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18.汉隶之前的文字都称为____,小篆以后的文字都称为_____。

【答案】古文字; 今文字

【解析】汉简之汉隶是古今文字的过渡。小篆之前的文字,都称为古文字。隶书以后的文字都是今文字。隶书正处于文字发展的过渡阶段。

19.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的专门解释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是___。

【答案】《经传释词》

【解析】《经传释词》是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出版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的顺序排列的。这本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的材料,分析排比,作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纠正了前人的失误。但是在虚词的通常用法上,却谈得很少。

四、综合题

20.运用训诂学知识,阅读《静女》一章及其注释文字。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传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踰笺云女德贞静然后可畜美色然后可安又能服从待礼而动自防如城隅故可爱也)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传言志往而行止笺云志往谓踟蹰行止谓爱之而不往见)

[1]解释注解中的词语:

传 笺 说 畜

[2]标点前一段注解文字并抄写于答题纸上。

【答案】[1]解释注解中的词语

(1)传:古书注解术语。指开经明义。这里的“传”是指汉代毛亨为《诗经》做的注解。 (2)笺:古书注解术语。此处有补充修订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3)说:喜悦。是“悦”的古字,后写作“悦”

,喜爱。 (4)畜:通“慉”

[2]标点

“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