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703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之现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将下列单元音的发音条件写出来:

(1) (2) (3) (4) (5) (6)

【答案】(1)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

(2)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

(3)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4)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

(5)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6)舌面、后、中、不圆唇元音

2. 运用反语应力求明显,切忌含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试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答案】采用下列办法可使反语明显,不含混。

(1)用上下文来显示某些词语是反语

例如:

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行文“扭几扭”已将清国留学生留上小姑娘似的发髻的丑态描写出来了,接着却说是“实在标致极了”,这就是反语。

(2)用引号表明某些词语是反语

例如: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藤野先生》)

“正人君子”加上引号,实指它的反面。

3. 举例说明拈连和比拟、移就的区别。

【答案】例句:

①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②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③明天早上,辛楣和李梅亭吃了几颗疲乏的花生米,灌半壶冷淡的茶,同出门找本地教育机关去了。

例①是拈连。拈连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

下文乙事物上。“种下”与“希望”的搭配是顺着“种下”和“树秧”的搭配关系而临时运用的。拈连的成立是依赖甲乙两事物都出现。

例②是比拟。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上只出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群山”、“江河”、“大地”都是本体,它们有共同的拟体——人,然而拟体并没有出现,字面上只是把人的特征——“肃立”、“挥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直接加在本体上。

例③是移就。移就是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移用过来修饰已事物。“疲乏”和“冷淡”本来是描绘人的感受与心情的,移用过来描写“花生米”和“茶”,带上了人情味。

4. 形式上带有“像、好像、同、如同”一类词的,有的是明喻,有的不是。是与不是的根据是什么? 举例说明。

【答案】A. ①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②坐在飞机上,白云好像就在我的脚底下。

B. ①当潇潇雨下,夜色深沉的时候,长安街像一条静静的长河。

②他好像有什么心事。

AB 两组的第一句都是明喻,把“春风”比作“母亲”,把“夜色深沉时段的长安街”比作“静静的长河”。“像、如同”前后的事物本质是不同的,但又有突出的相似点。又如“月光好像水银泻地一般”是明喻。

AB 两组的第二句虽也有“像、如同”这类词,但它们前后的词语并不表示不同本质的事物,所以不是明喻。又如“他像他哥哥一样高”也不是明喻,而是比较。

5. 谈谈四级语法单位的关系。

【答案】语法单位可以分为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它们都是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

(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可以组合成合成词,有的可单独成词。

(2)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

(3)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句调成为句子。

(4)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5)四级语法单位的关系:

6. 举例说明括号与点号连用时的用法。

【答案】括号表示文中注释性的话,只注释句中一部分词语的称为句内括号,注释全句的称为句外括号。句内注释紧挨着被注释的词语,它的末尾不用句末点号; 句外注释则放在句子之后,句外括号内如有句末点号则须保留。

另外,括号还用在次序语的外面,例如,(一)(二)(三),(甲)(乙)(丙)。这时它和顿号的作用相同,括号后头不能再用顿号。括号内还有括号时,最外一层先用圆括号“( )”,以后可依次用方括号“[]”、六角括号“〔〕”、尖括号“<>”、方头括号“【】”。

7. 运用歇后语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案】歇后语带有俏皮的性质,说话、写文章时恰当的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趣味,既可以确切生动的表达内容,又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是运用歇后语也应该注意:

①运用歇后语要选取内容健康的,抛弃内容庸俗落后的。

②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也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有的也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

8. “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唱着戏”、“台上摆着酒席”三个结构的语法意义相同吗? 请运用相关的理论方法加以分析。

【答案】(1)三句话语法意义一致

三句话语法结构的格式都相同,但语义特征不同。语法范畴中的语义特征指的是某一关键字所特带有的特征意义,不同于词汇意义中的语义特征。

(2)用变换分析法对题干中的三个语法结构进行分析

①可以将“台上坐着主席团”变换为“主席团坐在台上”,而“台上唱着戏”这样变换不成立。将“台上唱着戏”变换为“台上正在唱戏”,而“台上坐着主席团”这样变换不成立。“台上摆着酒席”既可以变换为“酒席摆在台上”,又可以变成“台上正在摆酒席”。

②由此可以得出“动词+着”的不同的语法意义:

a. “坐”:表示静止状态的持续;

b. “唱”:表示动态的动作或行为;

c. “摆”:既可以表示静止状态持续又可以表示动态动作和行为。

二、论述题

9. 请举出更多类似“等得他们都不耐烦了”“那东西吃得我都吐了”“这段路跑得他们上气不接下气”之类的例子,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概括这类句式的构成特点。

【答案】(1)例子:①饿得我都前胸贴后背了。②笑得我都肚子疼了。③打得他都要皮开肉绽了。

(2)①如果用层次划分的方法,我们会认为“得”作为一个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整个句子就是补语,但是补语的成分一般都是一些词或者短语,整个句子做补语的现象不常见。我们发现去掉这些人称代词,句子还是可以行得通的,例如:等得他们都不耐烦了,去掉“他们”,还可以说,或者换成,“他们等得都不耐烦了”,意思也是一样的。所以,此类结构是由原来的简单的主谓结构,变化而来的。只是为了突出事情的参与者,改变一种形式,起到一种强调作用。这类句式的构成特点就是:S (可有可无)+V得+人称代词+补语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