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是享誉世界文坛的美国后现代小说家之一,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迄今为止,奥斯特共发表了十八部小说,五部传记,两本诗集,大量的书评和影评文章,以及电影剧本,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也表明他同时也是一名全能作家。
奥斯特在他的作品中一直关注自我的丧失、对主体的探寻、追寻的悖谬和困境、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关系、身份的不确定性以及命运的偶然性等问题。对于我们当代人所面临的困境,奥斯特以独有的思维方式以记叙性的语言提供了一种可能。近些年来,奥斯特的作品相继被翻译成中文,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开始认识保罗·奥斯特,其影响也在日益扩大。但总体而言,人们对他并不十分了解,研究者也并没有对其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国内的现状是,关于奥斯特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萌芽的状态。除何宁(2007)、姜小卫(2007)和李琼(2008)等研究论文之外,研究规模仍十分有限。可以说,奥斯特的小说在经过2007年的全面译介后,国内的研究工作显得相对滞后。
本文采用叙事学相关理论对奥斯特的主要叙事作品进行细读和研究分析,以“叙事策略”、“叙事模式”、“叙事话语”这三个方面全面解析奥斯特小说的特质。归纳和总结了奥斯特小说叙事形式的总体特征,探讨了奥斯特独特的叙事观。第一章“叙事策略”:从“线性情节”、“多层叙述”和“元小说”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第二章“叙事模式”:主要分析了“反侦探小说”形式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运用以及追寻叙事模式的运用;第三章“叙事话语”: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文本,分别是多视角叙事话语以及叙事结构中的外部叙述者。通过分析研究,揭示奥斯特如何在小说实验性的叙述文本下,探究语言和叙述的本质,探究现实和虚构的关系,在小说叙事中进行身份建构。而奥斯特在文学创作中之所以采用这样一种叙事手法对现实世界进行探索,是与后现代主义背景、作者的生存环境、作者的犹太作家身份密不可分的。作者对奥斯特的小说进行叙事学角度的探讨,以期能够为我国读者理解奥斯特小说尽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