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长期空间飞行导致的失重性骨质疏松会严重影响航天员的正常工作及健康。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是研究和诊断各种代谢性骨病最有效的方法,是评价骨质量的“金标准”。本研究主要基于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对比研究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对抗尾吊大鼠骨丢失的效果。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利用尾吊模型模拟微重力,将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尾吊组(TS)、尾吊并主动运动组(TSA)和尾吊并被动运动组(TSP),后三组尾吊3周。对大鼠的骨密度、骨微观结构及骨转换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TS组和TSP组的骨密度显著小于CON和TSA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和micro-CT关于骨微结构的参数中,TS和TSP组的骨小梁体积和骨小梁数目显著低于CON和/或TSA组,而骨小梁分离度显著高于CON和/或TSA组,此外,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还显示TSP和TSA组的类骨质厚度显著大于TS组,且TSA组显著大于TSP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与micro-CT的相同指标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0.52-0.78),说明micro-CT与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骨转换生化指标中,TS组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活性显著高于CON组,TSA组的TRAP活性显著低于另外三组,并且各组的TRAP活性均较实验前增加,而各组间的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未见显著差异,但也都较实验前增加。上述结果提示,尾吊可导致大鼠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这可能是由于尾吊导致了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而运动则可以有效对抗尾吊导致的骨丢失,且主动运动的效果好于被动运动。这将为设计有效的对抗空间骨丢失的运动方法提供线索和依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