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619法理及宪法之宪法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宪法规范
【答案】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宪法规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宪法规范的政治性; ②宪法规范的组织性与限制性; ③宪法规范的最高性; ④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⑤宪法规范的制裁性; ⑥宪法规范的原则性; ⑦宪法规范的历史性与概括性。
2. 宪法惯例与宪法判例
【答案】(1)概念
宪法惯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存在和通行并经国家默认、具有宪法效力的习惯和传统。宪法判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文规定,由司法机关在审判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经国家认可、具有宪法效力的判例。
(2)宪法惯例与宪法判例的区别
①就其产生而言,宪法惯例是在宪政实践中,经过长期积累而逐渐形成,并为社会公众认可; 而宪法判例则来自法院的审判实践。
②就其发生作用的方式而言,宪法惯例依赖于某种共信; 而宪法判例依赖于法院的独立司法权和司法稳定性。
③效力来源不同。前者作为一种政治习惯规则,不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效力,其普遍约束力来自于社会公众承认和国家政权默许; 后者的约束力主要来自下级法院对上级法院的尊重,或来自下级法院法官对内容的内心认同。
3. 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
【答案】(1)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结构形式是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变化的。但一般说来,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两大类型。
(2)政权组织形式是指一定国家的人民,为实现国家权力的有效行使和社会的有效治理而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机关,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配置关系。就本质而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试图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建立分权制衡关系,以约束公共权力及公共官员,以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性质得以实现。
(3)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的关系在十: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是在国家权力归属已定的情况下,国家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治理而采取的国家形式,实质上是一种国家权力的行使权,主要表现为公共权力在各级各类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配置关系。国家政权
组织形式是一种横向权力划分,对国家权力行使权从性质上进行划分。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整体和部分的纵向权力划分关系。
4. 国家结构形式与行政区域的划分
【答案】(1)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按照一定原则来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力一之间相互关系的国家外部总体形式。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单一制和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区域构成单位的划分与确认各层级区域单位的法律地位和权限划分; 全国性政权机关与地方(或成员单位)之间的权力划分的原则及各级政权机关之间争议的解决机制。
(2)行政区域亦称政治区域,是指国家的地域组成部分,和国家同时产生。行政区域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高级到低级互相依托,互相联系,有着紧密的从属关系。
(3)行政区划和国家结构形式的关系在于:行政区域划分形式上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领土结构而不是国家的管理形式”,但实质上行政区域划分却和中央与地力一的权力配置关系紧密相连,从而成为国家结构形式的重要内容。
二、简答题
5. 按劳分配以外的合法的分配方式。
【答案】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为主体
分配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我国在社会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按劳分配是指对于劳动者创造的社会总产品,在扣除生产过程中需要的部分和公共消费的部分之后,作为个人消费品,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只是占统治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分配原则。
(2)按劳分配之外的合法的分配方式
由十在公有制之外还有其他经济形式,因而也必然相应地存在着其他的分配方式,主要为以下儿种:
①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由此而会出现凭债权取得的利息;
②随股份经济的产生,股份分红相应出现;
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括部分风险补偿;
④私营企业雇用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等。
总之,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 谈谈依法治国方略与宪法的关系。
【答案】依法治国方略的核心即是法治,即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
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治国理论、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其核心内容是: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依法治国方略和宪法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宪法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2)实行依法治国的各国家机关的职权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
(3)依法治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
(4)依法治国必须树立起宪法和法律应有的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不仅宣布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全体公民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且还规定国家的立法权属于最高的人民代表机关。这样,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宪法和法律不仅具有广泛深厚的民主基础,所有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而且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坚强的后盾,从而使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有了真正实现的前提条件。
7. 简述公民基本义务的实现方式与具体内容。
【答案】(1)公民基本义务的实现力一式
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社会和国家对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其实现方式包括两种:
①公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作为的形式实现,比如,依法纳税、服兵役等。
②公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小作为的形式实现,比如,保守国家秘密等。
(2)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统一是指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于我国国家主权,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把它割让或者使之从属于外国支配,也不允许任何人进行分裂、破坏或者危害国家政权的统一管辖权。领土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领土的任何侵犯,都是对国家主权的一种侵犯。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就是指公民有责任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与破坏国家统一的言行进行斗争。
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全国各民族的团结的义务,是指每个公民都有责任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互助关系,要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全国各族人民都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崇高责任,要严格遵守并认真贯彻执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形式制造民族纠纷,离间民族关系。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则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a. 遵守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保护人民、打击敌人、惩罚犯罪、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工具。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的权威关系到政治的安定和国家的命运,只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确保宪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