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632考古综合(中国古代史、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改土归流”

【答案】“改土归流”是指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

,云贵总督鄂尔泰数次上书,全面阐述改土归流的必要,奏请立即的政治改革。雍正四年(1726)

推行。雍正帝命其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同时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 黄帝

【答案】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时各部落之间互相侵伐,百姓受苦,黄帝修德,整顿军队,用武力统一各部落,于阪泉战胜炎帝,又于涿鹿擒杀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得到各部落的拥戴,被拥为联盟共主,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被尊奉为“华夏始祖”。

3. 徐州相王

【答案】徐州相王是指战国时期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的事件。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从此一撅不振。齐威王却因而提高了威望,魏只好“变服折节而朝齐”。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又尊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4. 北魏孝文帝

【答案】北魏孝文帝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471~499在位,即位时仅5岁,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495年(太和十九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后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 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 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 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5. 睡虎地秦简

【答案】睡虎地秦简是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共1000余支,内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书。竹简上的《秦律》包括法律条文三种,治狱案例一种。法律条文

第一种不仅有一部分律文,而且有关于律文的解释; 第二种是关于农田、粮仓、货币、贸易、徭役、徒刑、狩猎、度量衡等方面的律令,有《田律》、《仓律》、《置吏律》、《军爵律》等近20个标题; 第三种包括《游士律》等,并且有具体的解释。治狱案例是对一些案例的审讯、调查等具体纪律。睡虎地秦简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6. 律令格式

【答案】律令格式是隋唐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律是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条文。令是对国家典章制度的规定。格是政府以诏救形式颁布的各种禁令,主要是对违法者的处罚,可看作对律补充和变通条例。式是官府机构的办事章程。律、令创始于秦,格、式创始于东魏、西魏,至隋并行,唐沿用而更加完备,四者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构成严密的统治制度和法典体系,为后世法律所本。

7. 桑弘羊

【答案】桑弘羊是西汉武帝时期专长财政的政治人物。他生于公元前152年,卒于公元前80年,出身商人家庭,武帝时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桑弘羊制定、推行盐铁酒类的官营专卖,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商品,从富商大贾手里夺回盐铁和贸易的控制权。这些措施增加了西

,曾组织60万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富商势力。他又主张积极抵抗匈奴攻扰,反对“和亲”

人屯垦,以备匈奴攻击。昭帝年幼即位,他与霍光、金日磾共同辅政,任御史大夫。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在会上他坚持盐铁官营政策。昭帝始元七年以谋反罪被诛杀。

8. 玄奘

【答案】玄奘俗名陈林,是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贞观三年其为到天竺求经,从长安出发,途经今新疆、中亚,访问了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并在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等地研习佛学。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带回梵文佛经六百多部。此后便一直在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次年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该著作主要记述了其西行取经所见所闻的138个国家的历史沿革、山川特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历史传说,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和印度历史、地理及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

9. 《诗经》

【答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又

,即十五国风,保存有大量民歌,是《诗经》的精华。,多称《国风》《雅》分《大雅》和《小雅》

,是贵族歌颂帝王功绩的作品,有些篇章与后世的叙事诗很接近。《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内容是在祭祀或大朝会时用于歌功颂德的颂歌。根据部分诗篇考察,最早的约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于春秋中期。

10.裴李岗文化

【答案】裴李岗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

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年代距今9000~7000年,与后来的仰韶文化关系密切。此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石磨盘和石磨棒最具特征,总体比较精致。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套出现。而当地文明亦是现时中国己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其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似有一定布局。当地人己经懂得畜牧和耕种。农业占有主要地位,主要农作物是粟。

11.准噶尔部叛乱

【答案】准噶尔部叛乱是清代准格尔部贵族的叛乱。准噶尔部地处伊犁一带,是蒙古之一部。康熙年间,其领主噶尔丹势力日益强大,并在沙俄支持下,自称可汗,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率众归附,噶尔丹又进兵漠南蒙古,打到离北京700里的乌兰布通。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噶尔丹大败饮药自尽。雍正、乾隆年间,清政府又多次与准噶尔部交兵,直到1759年,清廷才最终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彻底消灭,实现了西北边疆局势的稳定。

12.炎帝

【答案】炎帝是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

,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氏的子孙)

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墙之事,教百姓耕作,使百姓得以丰食足衣; 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尝遍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 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南部,后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二、简答题

13.简述清朝的闭关政策。

【答案】(1)在明代,由于“倭患”的缘故,明朝曾经长期实行海禁。但在消灭东南“倭寇”后,开放海禁。清政府在和西方各国交往中基本上采取了闭关政策,所谓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的严格限制上。

(2)顺治时,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在郑成功、张煌言等领导下进行了抗清的斗争。为了防范汉族人民的反抗,清朝政府施行海禁,严禁人民下海。清前期自统一台湾后逐渐放宽海禁,清朝开关以后,对外贸易悉照明朝旧制。闽粤各关皆设正副监督各一人,相当于以前的市舶使,来船经监督盘验许可后,才能进行贸易。

(3)针对西方殖民势力的非分之举,在开展外贸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严格限制措施。除限定

在广州一地通商外,还对进出口货物加以限制。军火、大米、绸缎、书籍等也都在禁止出口之列。

(4)实行行商制度。与此相应,对中国出海贸易的商船也有诸多限制。

(5)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受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结构的限制。害怕引发沿海人民反清斗争也是实行闭关政策的一个因素。此外实行闭关政策确实延缓了西方殖民势力侵占中国的进程,但也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视野的发展,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闭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