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632考古综合(中国古代史、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牛李党争

【答案】牛李党争是中国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阂、杨嗣复为首领,多是进十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郑覃为首,多以门荫入仕,代表十族地主。牛李党争从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基于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两党的官僚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而进行激烈的门户之争。就主要问题而言,比较重要的有两个:一是如何对待科举取士。李党主张废进士科,按门第取士。牛党则赞成科举制度,反对按门第取士。在这个问题上,牛党胜于李党,因为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虽然也有弊病,但总比按门第取士要合理进步。二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李党重视统一,主张以武力讨伐藩镇的叛乱。而牛党多主张对藩镇妥协姑息,只求平安无事,不求统一。在这个问题上,李党胜于牛党。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在文宗时期,武宗时,李党得势,牛党的首领被贬逐到岭南。宣宗时,牛党重新得势,李德裕被贬逐,死于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到此牛李党争才基本结束。

2. 六条诏书

【答案】六条诏书是指西魏文帝大统七年,宇文泰采纳汉族士人苏绰归纳的六条行政原则。

,要求官吏按照此执行,不能通此六条即“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者,不能任地方官。此举大大强化了各级官僚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

3. 九品中正

【答案】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巫为了拉拢士族,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延康元年(220年)命其制定,至西晋渐趋完各,南北朝时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的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时它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4. 井田制

【答案】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其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出现于商朝,西周时期发展成熟,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逐渐瓦

,解。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且要交一定的贡赋。井田制体现

了中国夏、商、周三代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5. 户调制

【答案】户调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按户征收赋税的制度。始于东汉末年,献帝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充、豫两州征收户调,征收物为绵、绢,建安九年(204年),正式颁布户调令,规年)

定每户征收绢2匹、绵2斤,这是历史上首次颁布的户调制度,户调的实行,取代了汉朝以来的

,西晋制定户调式,西晋算赋和口赋,从此与田租一起成为国家的正式赋税。太康元年(280年)

灭亡后,东晋南北朝仍有实行,至太和九年(485年)均田制实施后,户调制被废止。

6. 七国之乱

【答案】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指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国发动的叛乱。汉景帝即位后,为了削弱地方王国权力,便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削藩诏。吴王刘潺因不满国家削权与楚、赵、济南、茁川、胶西、胶东共七国联合起来起兵叛乱。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前往平叛,仅历时三个月。中央借此次叛乱之机,将王国官吏的任命权收归,诸侯王国的政治影响力大为削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力王国的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 宗主督护制

【答案】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初期地方政治制度。宗主也叫做坞主或壁帅,是在“五胡十六国”末期南逃的豪强大族。他们聚族而居,拥有众多的家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豪强的武装首领。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这些豪强被称为宗主,依附于他们的各类农民则是宗主的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北魏政权建立后,任命鲜卑族部落主为宗主,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太和十年(486)改行三长制后,此制遂废,但三长仍多为宗主充任。

8. 唐蕃会盟碑

【答案】唐蕃会盟碑俗称长庆碑是指为纪念唐与吐蕃的长庆会盟而建立的会盟碑。当时正值唐与吐蕃双双衰败之际,为了各自集中精力应付内部严重危机,双方遂决定停止构兵、互相扶助。821年,吐蕃遣使请求会盟,双方在长安会盟,约定各守境土,不相侵犯。次年,唐穆宗遣使到吐蕃,与之会盟逻些。又次年,吐蕃赞普为纪念这次会盟,建立唐蕃会盟碑。碑文内容确立了双方边境,并信守和好,互不征战之盟约。此碑至今尚存于拉萨大昭寺前,是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9. 侨置

【答案】侨置是指东晋政府为解决南渡的北方人日的户籍问题而推行的户籍管理政策。但时

永嘉南渡的北方人日被称为侨人、侨户。为了更好控制与管理,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仍用旧名,称侨州、侨郡、侨县。南方原来的郡县称为“土郡县”。初置侨州侨县时,为方便管理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徕北方人和鼓励登录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侨置设立后引发了许多的严重问题,也影响了财政收入。后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采取土断,将侨人户口编入土郡县。

10.轮台罪己诏

【答案】轮台罪己诏是指汉武帝晚年所下的一道反省自我过错的诏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内容丰富、保存完整的“罪己诏”。汉武帝统治后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较重。征和四年,汉武帝拒绝了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他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整顿内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其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

11.南戏

【答案】南戏是指宋元及明初流行于南方的戏曲艺术。经由南曲腔调演唱的温州杂剧等地方戏发展而成,亦称传奇、戏文。出现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形成。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著名的“四大传奇”,是《荆钗记》、《拜月亭》、《杀狗

,则被推崇为“南戏之祖”。 记》和《白兔记》。而元末温州高明的《琵琶记》

12.耗羡归公

【答案】耗羡归公是指清雍正年间推行的财政措施。其主要规定火耗每两不过二钱,将原属官吏自行处理的耗羡银收归政府支配,一部分作为弥补官库亏空和补助地方经费,另大部分配给各级官吏用做养廉银。至此其变为朝廷的一项收入。这一措施集中了征税权力,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増加了外官的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州县官又暗中加派火耗,故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二、简答题

13.简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军【答案】唐太宗(627年~649年)

事家。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最终登上皇位。其在位期问,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改革各项政策,使社会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改革政权机构建设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

a. 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