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626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学与生活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我效能感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关于某种行为可引起某种具体结果的信念; 效能预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质上就是效能预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等。自我效能感具有一些功能;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的情绪。

2. 深度知觉

【答案】深度知觉包括立体知觉和距离知觉。它也是以视觉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深度知觉比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更为复杂,它依赖许多深度线索。这些线索分别是:对象的重迭、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视差、眼睛的调节、双眼视轴的辐合、双眼视差等。其中,双眼视差对知觉深度和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 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和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3.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答案】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习惯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的出现,儿童有机体就逐渐减少对它的反应强度,也就是不再引起它的注意。这表现在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和吸吮奶嘴的频率的变化等。去习惯化是与习惯化相反的过程,是指习惯化发生后,一种新的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现象。

4. 社会惰化

【答案】社会惰化是指在群体中与许多人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在人们的观念中,参与一项活动的人数与每个个体的活动效率应该是成正比的,所以才有“人多力量大,好办事”的说法。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心理学家达谢尔(J.F.Dashiell ,1930)曾用实验的方法测量拔河比赛中每个人的用力水平,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独自拔时,平均拉力可达63千克; 两人一起拔时,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千克; 3人拔时继续下降为53.3千克; 8人拔时人均仅剩31千克。1988年,杰克逊等人(J.M.Jackson )总结了49项同类研究,涉及被试总数超过4000人,得出的结论是,当一起完成一项共同活动的群体规模越大,个人所做的努

力水平就越低,当群体人数达到8人时,个人努力的程度只有单独工作时的80%左右。在一定范围内,随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在继续下降。此现象为社会惰化现象。

5. 最小可觉差(jnd )

【答案】最小可觉差也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差别感受性用差别感觉阈限度量。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韦伯发表了对举起重量的最小可觉差的研究成果:即刺激的增加量除以最初刺激的强度是一个常数。不同的刺激该常数(也被称为韦伯比例)也不同。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假设:每个最小可觉差代表一个感觉单位,大的感觉可以作为许多感觉单位的总和; 每个最小可觉差的主观量都是相等的,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

6. 耶克斯一多德逊定律

【答案】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指耶克斯和多德逊通过研究发现的关于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换言之,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研究发现,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可描绘成倒U 形曲线,即焦虑水平过低、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工作或学习积极性,而过强的动机可表现为高度焦虑和紧张,因而引起工作或学习效率的降低。

7. 语义记忆

【答案】语义记忆是指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又称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记忆是相对于情景记忆而言,是指事实或有关世界的知识,它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包括字词、概念、定理、公式、推理、思想观点、科学预测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思维过程所形成,又与语词密不可分。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还具有一定的形式化的特点。其信息是以意义为参照的,不受特定的时间地点限制,也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因而容易存取,提取时也不需要作明显的努力。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记忆方式,与思维密切联系,可以获得较多的间接知识。激活扩散模型用语义联系取代了层次结构,是人化了的层次网络模型。

8. 心理

【答案】心理是个体一切精神活动的总称。与物质相对,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以及从潜意识到意识的具有不同程度觉知的各种心理现象。人类心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一般包括个体心理、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个体的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即客观事

,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和情物作用十人(主要是人脑)

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知情意”。认识、情感或意志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统一在一起的。

9.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答案】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是脑内神经信号传递的一种主要形式。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并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分子受体(另一种化

,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的某些离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学物质)

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

10.课堂心理气氛

【答案】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知觉状态、思维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和定势状态等。

课堂心理气氛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和谐的、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顺利完成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不良的课堂心理气氛,是课堂中的一种不和谐的因素,阻碍了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简答题

11.神经细胞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答案】神经元是接受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交往的。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两种:电传导和化学传导。脑内神经的信息传递,依靠的是电脉冲和化学动力。

冲动性是神经和其他兴奋组织(如肌肉、腺体)的重要特性。当任何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得的电位变化叫做静息电位。当神经元受到刺激,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高于膜外电位,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交替出现,形成了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在同一细胞中传导,服从全或无法则。

一个神经元不能单独执行神经系统的机能。各个神经兀必须互相联系,构成简单而复杂的神经通道,才能传递信息,所以出现了另外一种传递形式一一化学传导。信息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时,是采取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当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时,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引起电位变化,实现了神经兴奋的传递。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有许多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参与神经间信息的传递,这些递质好似化学语言。除了乙酞胆碱和去早肾上腺素以外,还有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r-氨基丁酸、甘氨酸、牛磺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