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722植物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编码链(coding strand)
【答案】编码链是指DNA 双链中含编码蛋白质序列的那条链,与模板链互补,也称有义链(sensestrand )或正链。其序列与信使核糖核酸相同,只是信使核糖核酸中的U (尿嘧啶)组成与编码链中的T (胸腺嘧啶)组成相区别。
2. 转录后加工(post-transcription processing)
【答案】转录后加工是指新合成的较大的前体RNA 分子,经过进一步的加工修饰,转变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成熟的RNA 分子的过程,主要包括剪接、剪切和化学修饰。
3. SDS 电泳(SDS-PAGE )
【答案】SDS 电泳(SDS-PAGE )是指根据SDS 和还原试剂将蛋白质分子解聚后亚基的大小,在恒定pH (碱性) 缓冲系统中分离的方法,主要用于测定蛋白质亚基分子质量。
4. 核酶(ribozyme )
【答案】核酶也称核糖酶、核酸类酶、酶RNA 、类酶RNA , 是指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分子,通过催化靶位点RNA 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断裂,特异性地剪切底物RNA 分子,从而阻断基因的表达。
5. 无义突变(nonsensemutation )
【答案】无义突变是指在DNA 序列中任何导致氨基酸的三联体密码子转变为终止密码子(UAG 、UGA 、U 从)的突变,它使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合成无功能的或无意义的多肽。
6. 断裂基因
【答案】断裂基因是指在真核生物结构基因中,编码某一个蛋白质不同区域的各个外显子并不连续排列在一起, 而常常被长度不等的内含子所隔离,形成镶嵌排列的断裂方式。所以,真核基因常被称为断裂基因。
7.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答案】聚合酶链式反应,简写作PCR , 是指根据天然DNA 的复制机制在体外通过酶促反应有选择地大量扩增 (包括分离)一段目的基因的技术。利用两种寡核苷酸引物分别与特异性DNA 区段的正链和负链末端互补,经过模板DNA 变性,模板DN Α-引物的配对,在DNA 聚合酶作用下发生引物延伸反应,三个反应阶段后生成新的子代DNA 双链,经多次循环后得到大量目标DNA 片。
8. Non-Watson-Crickbasepairing
【答案】非沃森-克里克式碱基配对。非沃森-克里克式碱基配对是指不完全依照Α-T/U,C-G 配对的一些碱基配对现象,如U-G 配对。
9. 单顺反子mRNA (monocistronic mRNA)和多顺反子mRNA (polycistronic mRNA)。
【答案】单顺反子mRNA 是指能翻译成一条肤链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 )来自单顺反子;
,多顺反多顺反子mRNA 是指两个以上相关基因串在一起转录所得到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 )
子mRNA 一般可同步翻译产生功能相关的多个蛋白质或酶。
10.移码突变(frameshi Kmutation)
【答案】移码突变是指由于单个碱基或者非三的整倍数的碱基的插入或缺失引起的从突变位点开始整个可读框的改变,从而产生完全不同的一系列氨基酸的突变。
二、简答题
11.简述摆动学说。
【答案】1966年,Crick 根据立体化学原理提出摆动学说,解释了反密码子中某些稀有成分(如I )的配对。摆动学说认为:
(1)在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配对中,前两对严格遵守碱基配对原则,第三对碱基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摆 动”,因而使某些tRNA 可以识别1个以上的密码子.
(2)究竟能识別多少个密码是由反密码的第一个碱基的性质决定的。
①第一位碱基为A 或C 者,只能识别1种密码;
②第一位碱基为G 或U 者可以识别2种密码;
③第一位碱基为I 者可识别3种密码。
12.Watson-Crick 确立DNA 双螺旋模型,其依据有哪些?
【答案】Watson-Crick 确立DNA 双螺旋模型,其依据有:
(1)X 衍射数据: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的晶体衍射专家威尔金斯(Maurice Wikins)和科学家弗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 )用X 射线衍射法确定晶体内部原子间的排列和距离,结果显示DNA 分子很可能具有螺旋结构,宽度为20埃,这个结果为分析DNA 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证据。
(2)美国生物化学家查伽夫(Erwin ChargafF )发现,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 碱基组成相同,一种生物DNA 碱基组成不随生物体的年龄、营养状态或者环境变化而改变,A 的数目总
C 的数目总是和G 的数目相等,A+G=C+T不同生物来源的DNA 碱基组成不是和T 的数目相等,
同,表现在A+T/G+C比值的不同。
13.导肽运送蛋白质时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线粒体、叶绿体中绝大多数蛋白质及过氧化物酶体中的蛋白质是在导肽或前导肽
(leaderpeptide )的指导下进入这些细胞器中。这些蛋白质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以后再转移到这些细胞器中,因此称为翻译后转移。该转移方式的特点:
(1)需要受体;
(2)消耗ATP 使多肽去折叠;
(3)需要分子伴侣(如热激蛋白
(4)要电化学梯度驱动;
(5)要信号肽酶切除信号肽;
(6)通过接触点进入;
(7)非折叠形式运输。
14.简述真核细胞内核小体的结构特点。
【答案】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由DNA 和组蛋白构成。核小体的结构特点:
(1)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 左右的DNA 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以及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 1
(2)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由H 2A. ,H 2B ,H 3和H 4各两个分子所形成。 (3)有146bp 的DNA 分子直接以左手方向盘绕在八聚体颗粒的表面,其余的DNA 片段连接相邻的核小体。
(4)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 1与DNA 结合,锁住核小体DNA 的进出口,从而稳定了核小体的结构。
15.核糖体有哪些活性中心?
【答案】核糖体至少有5个活性中心:
(1)mRNA 结合位点
位于核糖体小亚基上,在肽基转移位点附近,其功能是结合mRNA 和IF 因子。
(2)A Α-tRNA 结合位点(A 位点):
即氨酰基位点,即受位,主要位于大亚基,是接受氨酰-tRNA 的部位。
(3)肽基转移部位(P 位点)
即供位,或肽酰基位点,主要位于大亚基,是与延伸中的肽酰tRNA 结合位点。
(4)去氨酰-tRNA 释放位点(E 位点)
位于大亚基,是延伸过程中去氨酰-tRNA 的释放位点。
(5)转肽酶活性中心
位于P 位和A 位的连接处,是形成肽键的部位。
16.为什么机体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免疫方式?缺失其中一种的后果是什么?
【答案】体液免疫中的效应细胞是浆细胞,作用对象是抗原,通过效应B 细胞的产生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而产生免疫效应;细胞免疫中的效应细胞T 淋巴细胞,作用对象是靶细胞,通过T 淋巴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而产生免疫效应。
)帮助蛋白质正确折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