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23财务会计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工作量法
【答案】工作量法是指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完成的工作总量平均计提折旧的方法,其累计折旧额为完成工作量的线性函数。采用这种方法,假定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随着完成工作量的增加而逐渐递减,其效能与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无关。因此,固定资产的应计提折旧总额可以均匀摊配于预计的每一单位工作量。
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也应首先确定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 然后根据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和预计完成的工作总量,确定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最后根据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和某月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就可以计算出该月折旧额。
2. 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
【答案】(1)现金股利是指公司以货币资金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公司分派现金股利,应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由董事会正式宣告。己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自宣告之日起,即为公司的一项流动负债。公司如果发生亏损,在用留存收益弥补以后,还可以用任意盈余公积或法定盈余公积分派股利。
(2)股票股利是指公司以增发股票的形式向股东支付的股利。公司分派股票股利,不影响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也不影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总额,只是所有者权益的结构将发生变化。公司分派股票股利,实质上是将原来归股东所共有的一部分留存收益,划归每一个股东名下。从股份有限公司的角度看,分派股票股利不必支付现金,有助于公司积累资金,以扩大再生产。
3. 长期待摊费用
【答案】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当期发生的、应在1年以上的期间内分期摊销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的支出,主要包括开办费等。长期待摊费用虽然也没有实物形态,也是一项长期资产,但其本身没有交换价值,不可转让。长期待摊费用是‘种预付费用,一经发生,其消费过程就已结束,只是尚未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因此长欺待摊费用不具有抵偿债务的价值,更不具有转让价值。
企业在确认长期待摊费用时,一般应考虑两个条件:(1)受益期间在1年以上; (2)未来会计期间获得的收益能够抵补分期摊销的支出。
4.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答案】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具体来说,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将产生应纳税暂时生差异。
5. 支票
【答案】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上印有“现金”字样的为现金支票,只能用于支取现金; 支票上印有“转账”字样的为转账支票,只能用于转账; 支票上未印有“现金”或“转账”字样的为普通支票,可以用于支取现金,也可以用于转账。在我国,单位和个人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的各种款项结算,均可以使用支票。
6. 重大影响
【答案】重大影响是指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利,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投资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一般来说,如果投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的董事会中派有董事,或能够参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的制定,但不构成控制或共同控制,则可以认为对被投资企业形成重大影响。在确定能否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时,应当考虑投资企业和其他投资方持有的被投资企业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企业施加重大影响,则被投资企业为投资企业的联营企业。
7. 控制
【答案】控制是指企业拥有的通过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的权力,并且有能力运用该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企业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相关活动,是指对被投资企业的回报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通常包括商品或劳务的销售和购买、金融资产的管理、资产的购买和处置、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融资活动等。企业如果有能力主导被投资企业的相关活动,而不论其是否实际行使该权利,均视为拥有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权力。
企业在判断是否拥有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权力时,应当仅考虑与被投资企业相关的实质性权利,包括自身所享有的实质性权利以及其他投资方所享有的实质性权利。
8. 年限平均法
【答案】年限平均法是指按照固定资产的预计一使用年限平均计提折旧的方法,其累计一折旧额为使用时间的线性函数。采用这种方法,假定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递减,其效能与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无关。因此,固定资产的应计提折旧总额可以均匀摊配于预计使用年限内的各个会计期间。
9.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答案】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是指公司董事会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通常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按其性质和处理方法分为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具有两个性质: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在特定期间内发生的事项,即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
报出日之间发生的事项。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并非涵盖上述特定期间内发生的所有事项,而是指该期间内发生的两类事项:
①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状况有关的事项;
②虽然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状况无关,但对企业财务状况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10.实质重于形式
【答案】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这是因为,有时候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实质内容,因此,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应反映其经济实质。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从法律形式来看,其所有权尚不属于承租企业,但从经济实质来看,该资产受承租企业实际控制,因此应当将其作为承租企业的资产进行核算,否则就不能真实反映该项业务对企业的影响。
11.会计主体
【答案】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为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须集中反映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应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是需要单独反映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编制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实体。
会计主体可以分为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一般情况下记账主体与报告主体是一致的,但在将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作为报告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二者就不一致。这样的企业集团只是一个报告主体,不是一个独立的记账主体。
12.负债
【答案】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基于负债的这一定义,需要强调负债的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负债是现时存在的、由过去的经济业务所产生的经济责任;
(2)负债是能够用货币确切计量或合理估计的经济责任;
(3)负债有明确的受款人和偿付日期,或者受款人和偿付日期可以合理地估计确定
负债按其偿还期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长于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内的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