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体育大学行政管理614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共政策
【答案】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该定义具体包括四层内容:
①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
②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
③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
④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的管理制定准则。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合法性。
2. 备择方案设计
【答案】备择方案设计是指设计供决策者用来解决政策问题、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措施或办法的行为。政策方案设计一是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性步骤,具体可以分两步走:①进行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②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
3. 官方决策者
【答案】官方决策者是指广义的政府,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故在我国,官方决策者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4. 规范分析
【答案】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科学规范、道德规范、审美规范、宗教规范和法律规范等。规范分析,同样离不开价值。规范要有效,必须以相关的价值为基础。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规范的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存在着彼此联系的四种形式,即事实判断、价值判断、规范判断和命令判断。这种关系,在政策分析中处处都表现出来。
5. 孔多塞悖论
【答案】投票循环或投票悖论是指在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的现象。包括:①孔多塞悖论,是指
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 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即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②阿罗悖论,又称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
二、简答题
6. 政府治理的工具有哪些?
【答案】治理工具又称政策工具或政府工具,它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途和机制,政策工具乃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
政府治理的工具主要包括:
(1)命令条款。政府直接发布命令,采取某种政策行动以达成政策目标,包括:发布命令; 公共投资; 公营事业。
(2)财政补助。政府机关给予标的团体某些经费上的补助或支援,包括:现金给付,如福利政策中对于社会津贴的给付; 贷款; 保证贷款。
(3)管制规定。政府机关颁布某些管制规定,包括:禁止某些不法行为,进行价格管制; 设定产品标准; 分摊配额,如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决定等。
(4)征税。政府机关征收赋税或费用,包括:纳税; 规费的征收; 罚款。
(5)劝诫。通常包含三种不同的劝诫方式:公开表扬,如表扬诚实纳税的企业或个人,以鼓励人们诚实纳税; 公开展示或提供信息; 发表演说。
(6)权威。政府机关以其优越的统治权,使人民服从其政策,包括:授予执照; 许可证制度; 行政程序指导。
(7)契约。由政府机关与民间订立契约,包括:签订契约,政府监理部门将车辆废气排放标准的检验任务交由合法的民间公司承担; 保险,政府机关为确保公共安全,要求能开办公共意外责任险; 经销权,如将某些特殊物品的经销权交给民间经营。
7. 简述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以及特质。
【答案】公共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之研究领域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在其发展过程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的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 途径)以及企业管理的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 途径)。
(1)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导源于20世纪70年代,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P 途径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依此,自然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以研究取向而言,P 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的、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 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采用个案研究法,因此,P 途径代表公共事务管理的“柔性面”,
政策分析则代表公共事务管理的“硬性面”。
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有以下三个基本共识:①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成为这些学院教学课程的方向; ②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③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官员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2)B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B 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实证理论来描述与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在此前提下,他们偏好、认同并接受企业管理的概念与工具,并将之引入运用十公共部门的管理上。兼采案例研究与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比较重视学术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长于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吸取有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以具备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
B 途径的公共管理有以下特征:①课程设计依循商业学院的传统; ②并不强调公共与私人组织的差异性; ③企图与公共行政合流; ④重视策略与组织间的管理,是过程取向的,因而非常强调组织设计、人事与预算等问题; ⑤主张采用量化分析(如集群资料分析、实验设计)。
8. 简述顾客导向之下的公共管理形态的改变。
【答案】顾客导向的公共管理,的确不同于传统卜的公共组织管理,它意味着公共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决定施政目标的标准由专家决定,转变为对公民所需的考虑,即以人民的需要和价值作为组织行动的指导,使公共资源的投人与执行政策的过程,均能达到顾客期望的结果。
(2)以成本效益为基础的效率标准,转变为对服务质量以及民众评价的重视。
(3)从依法行政转变为“产品质量”的评估与改进,即从消极的控制转变为积极的服务。
(4)管理理念由控制员工转化为获取员工的认同。
(5)从对特定“功能”、“权威”及“结构”的服从,转变为对“使命”、“服务”、“顾客”以及成果的高度认同。
(6)责任由法规强制,转变为公务人员自主性的建立与队同。
(7)由一味地遵循法规、程序,转变为对问题彻底理解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8)从一条鞭式的管理,转变为寻求民众的支持与认同。
9. 政策规划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
【答案】在政策规划活动中应该遵循以下六个方面的准则:
(1)集中性。指将稀少的资源集中于策略性的项目上,即不能将原本稀少的资源浪费于无优先性的项日上,而必须集中应用于策略性的因素。策略性因素是指政策设计所涉及的关键性的、主要的及基本的因素(包括优点、缺点、机会与威胁等)。
(2)清晰性。指目标清晰及进行步骤的明确,目标必须清楚简明,才能得到民众的共鸣与支持。同样,进行的步骤越明确,就越有利于政策规划的执行。
(3)变迁性。政策必须有足够的弹性或缓冲以保证能够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调整,即政策、方案及计划的设计应能够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快速的调整,包括组织结构的调整、功能的变动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