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835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适应性预期

【答案】适应性预期是指各个主体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的误差来修正每一时期的预期的方式。在t-1时期所做的对,时期价格水平的适应性预期定义为,其中为

,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的误差进行调整的幅度。 预期值与实际值的差距,λ为调整系数(0<λ≤1)

“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50, 60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适应性顶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2. 资本边际效率

【答案】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它可被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得的预期利润率,其公式为:

式中,R 表示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R i 表示使用期内各年份的预期收益,J 表示资本品在第n 年末时的处置残值,r 表示资本边际效率。公式表明,资本边际效率与资本重置成本成反比,与资本预期收益成正比。凯恩斯认为,预期收益的减少与重置成本的上升都会使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3.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答案】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称为最终产品; 用于再出售

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称为中间产品。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产品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例如煤炭,卖给消费者家用时就是最终产品,卖给工业企业做燃料时则是中间产品。

4. 货币乘数

【答案】货币乘数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倍数。如果是活期存款,将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和(D 为活期存款总额,R 为

原始存款,r d 为法定准备率,r e 为超额准备率)。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其中r c 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Cu +D,

,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同时,引入基础货币H (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货币乘数可以从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又能使银行存款多倍收缩。因此,中央银行控制准备金和调整准备率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判断题

5. 根据托宾的投资g 值理论,其他因素不变,企业是否投资取决于企业股票价格的高低,股票价格上升则投资减少。( )

【答案】F

【解析】根据托宾投资g 值理论,g=企业市场价值/企业重置成本,因此企业衡量企业是否新投资取决于g 大于1还是小于1,若g >1,说明新建企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这就是说当股票价格上升,g 较高时,投资需求会更大。

6. 流动性陷阱指LM 曲线呈水平状,此时财政政策最有效。( )

【答案】T

【解析】在流动性陷阱中,利率处于极低水平,债券价格处于极高水平,购买债券的风险极高,此时无论货币供给增加多少,人们都会持有现金,而不会购买债券。意味着货币的投机需求趋于无限大,因而LM 曲线为水平线。这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使得IS 曲线向右移动,收入水平会大幅提高,而利率却不发生变化,从而挤出效应很小,财政政策最有效。

7. 只有不存在任何失业时,经济才实现了充分就业。( )

【答案】F

【解析】充分就业并非完全就业,而是指失业率保持在自然失业率(通常维持在4%-}-6%的水平)水平上的一种就业状态。此时,非自愿失业己经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范围内。

8. 当计算一个国家的GDP 时,政府支付给退休军人的退休金应该包括在内。( )

【答案】F

【解析】政府支付给退休军人的退休金属于转移支付,并没有产生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因此不应计入GDP 。

9.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关系表明治理通货膨胀最有力的措施是工资和物价管制。

【答案】F

【解析】凯恩斯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典型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揭示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取舍关系,所以如果按照该曲线治理通货膨胀,则最有力的措施应该是提高失业率。

10.假设某菲利普斯曲线为,

使失业率提高到12%。( )

【答案】F

【解析】

由题意有,

从而,则失业率应当提高到17%。

11.物价水平下降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

【答案】F

【解析】尸是总需求曲线的内生变量,尸变化只会使均衡点沿总需求曲线移动。只有外生变量(P 和Q 以外的变量)的变动才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形状、位置的变化。

12. 宏观经济学通常可假定均衡产量由总需求决定,是因为社会经济资源一般都存在闲置。( )

【答案】T

【解析】社会经济资源一般都存在闲置情况,劳动力不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即使是充分就业时,社会也大约有5%~6%的劳动力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因此,一旦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增加,企业就有相当大的余地通过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率来增加生产。同样,当需求下降时,企业也会做出同样反应,减少生产。因此,把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看,可以把整个社会的产量看作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在短期内,总需求的波动会引起GDP 的波动。

,要使通货膨胀率下降9个百分点,则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