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大学古代汉语B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韵脚

【答案】韵脚是指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又称为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鸦”和“家”押韵。韵脚最广泛应于文学作品中,诗歌尤甚,使行文变得赋有节奏和音乐之美,现代韵脚诗便将韵脚这一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

2. 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3. 入声韵

【答案】入声韵是指以塞音作韵尾的韵类,它是古代汉语中韵母的一大类。入声韵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中古入声韵中,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等韵以[-k]收尾; 质术栉物迄没纥、月曷末鎋黯屑薛等韵以[-t]收尾; 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等韵以[-p]收尾。入声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中己不复存在,但在汉语的一些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中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

4. 石鼓文

【答案】石鼓文是春秋秦景公时秦人刻在状似鼓形的十块石上的文字,为春秋时的秦国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其所刻内容为四言诗,共十首,诗名有“沔”、“霝雨”、“而师”、“作原”、“吾水”、“车工”等,主要内容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因此也称“猎碣”。石鼓是战国时秦国遗物,石鼓文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答案】苟:假如,假设连词。

6.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答案】(1)体:肢。

(2)勤:劳。

(3)五谷:稻、黍、稷、麦、菽。

7.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答案】措:放弃,放下。

8.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于是,表承接。

9.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

【答案】以:介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在意义上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用”或“拿”。

10.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答案】(1)为:研究。

三、简答题

11.说文解字的文字学和辞书学价值。

【答案】《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较为完备的字典,共收字九千三白五十三个,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字学和辞书学两个方面:

(1)文字学价值

《说文解字》尊重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汉字的说解大部分是可信的。它收录了汉代能见到的古文字,是研究古汉语和古文字学极为重要的资料。由于许慎的收集和整理,使得一大批篆文形体能够有系统地保存下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汉字形体演变和古今字义变化的基本情况,这是许慎的一大功绩。

(2)辞书学价值

许慎对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类,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部首,把《说文解字》所收的九千多字分别列入五百四十个部首中去,这也是他的一大创造,对后世字典、词典编排的部首检字法有极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四、分析题

12.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1)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2)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3)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4)狂者伤人,莫之怨也。

(5)盗者孰谓? 谓阳虎也。

(6)贤哉,回也!

(7)姜氏何厌之有?

【答案】(1)肘:名词用如动词。用手肘撞。

(2)富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贵。

(3)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药。

(4)“莫之怨”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提前至谓语动词之前。

(5)“孰谓”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提前至谓语之前。

(6)谓语前置。正常语序应该是“回也,贤哉!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加强语气,会将谓语提前至主语之前。

(7)“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必须提前至谓语之前,此句中还以“之”复指宾语“何厌”。

13.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和古今字现象,說明其本字或今字。

(1)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2)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

(3)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己!

(4)“臣竊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孟嘗君小說。

【答案】(1)“逝”通“誓”,发誓。

(2)“离”通“罹”,触犯,遭受。

(3)“暴”是“曝”的古字。后写作“曝”,晒。

(4)“责”是“债”的古字,后写作“债”,债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