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安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不能成为商品。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的关系。

(2)劳动是人们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劳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劳动只有依附“劳动者”才会存在,因此是不会成为商品的。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身体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不能把两者混为一体。

2.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说明了世界的状态,即联系、发展和矛盾的。事物的运动构成了变化,而变化促进了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现在处于时刻发展与变化的世界,因此我党要抓住时机,以求得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3.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一方的存在要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够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答案】正确。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在进行阶级统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是这种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是由于意识形态来自统治阶级的实践,与这种阶级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并已经内化为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统治阶级进一步进行阶级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个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并进而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下具。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

5. 矛盾的共性存在于矛盾的个性中。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矛盾的共性和个定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

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6.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他的缺点是直接性、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的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7. 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实现条件

(1)再生产是指连续进行不断重复的社会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2)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①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是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构成的。

②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它划分为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 ),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

(3)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答案】该说法不全面,具体分析如下: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