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847中外文学史之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艺术家小说”

【答案】“艺术家小说”是指以艺术家生活或创作为题材的小说。它兴起于19世纪德国小说界,是“塑造小说”或“发展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艺术家小说”旨在表现自视清高的艺术家与庸俗的市民社会之间的矛盾。如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就是作家关于艺术家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其主人公是音乐家。它们多采用现代派艺术手法来进行创作。

2. “大学才子派”

【答案】“大学才子派”是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的统称。他们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具有较深的古典主义和人文主义修养。他们将古希腊罗马戏剧、中世纪民间戏剧等各种戏剧形式融为一体,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颇有创新,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剧作,为英国民族戏剧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创作准备了条件。其代表人物有约翰·李利、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等。

3. 古典主义

【答案】古典主义是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4. “为艺术而艺术”

【答案】“为艺术而艺术”是一种美学观点。德国古典美学深奥的思辨性与晦涩的语言,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备感艰难,而“为艺术而艺术”的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此。它汲取了德国美学的要义与精髓,又除去其繁琐的细节,以精炼的法语铸造成一句响亮的口号,成为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一面醒目的旗帜。“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在于自身,宣布艺术脱离政治,脱离社会需要和教育任务。这种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客观意义都是各不相同的:有时是对某些流派的“功利主义”的反驳,或是对企图驾驭艺术的政权的抗拒。在这种情况下

维护“为艺术而艺术”就是保护艺术免受敌对力量的损害,坚持艺术的美学特性和它的独立性。但是把艺术家与社会的分离作为“为艺术而艺术”产生的普遍根源,必然导致脱离生活。它最后必然为新的思潮所淹没。

二、简答题

5. 普鲁斯特、乔伊斯和福克纳的意识流手法比较。

【答案】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尤其是人的意识流程,常利用心理时间来组织叙事,大量运用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来追踪人的意识流程,展示人迷离恍惚的精神世界。乔伊斯、普鲁斯特和福克纳是意识流小说的大家,然而其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却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表现在:

(1)乔伊斯的意识流手法

《尤利西斯》是乔伊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集中体现了他的意识流手法。

①拓展了意识流表现方法

小说以三个人物的意识流程为表现对象,而且描写了玛莉恩凌晨两点似睡未睡、要醒没醒时的意识活动,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梦境与幻觉,揭示了人物内心最隐蔽、最深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现代人难以言传的心灵痛苦。

②语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实验,创作了一种新的意识流语体

为了追踪人物隐蔽的意识流程,小说在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实验,将内心独白、自由间接引语以及传统的叙事描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用高度省略和语法、句法结构不完整的句子,将各种文体乃至异国文字编织在一起,形成了其独具风格的语言艺术。

(2)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普鲁斯特以《追忆似水年华》而成为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这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

①由一些似乎微不足道的细节勾起连绵不绝的回忆。

②采用时序颠倒的手法。

③抓住不同层次的意识。他发现人的意识中存在两种或多种截然相反的情感,由前者到后者的过渡是突然的,却有着可以变化的基础。

④写出意识的自发状态,发现难以表达的心理活动。

⑤善于描写人物在某些特定情形中的状态,如嫉妒、半睡半醒、等待、做梦、孤独、离别。 ⑥写梦。他认为梦境起到象征、回忆和再现现实的作用,他又指出梦的特点是能以神奇的速度产生一种有创造力的暗示,真实地再现愿望,并能使遥远的时代复活,实现现实与想象的综合,揭示出一切我们以为不了解的东西,帮助人更好地理解一切我们以为不了解的秘密。(3)福克纳的意识流手法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最主要的小说家福克纳最知名的一部作品,是20世纪西方意识流的代表作之一。

《喧哗与骚动》的结构与表现手法颇为精巧,“意识流”是福克纳采用的另一种手法。在《喧哗与骚动》中,前三章就是用一个又一个的意识的呈现来叙述故事与刻画人物的。福克纳之所以大量采用意识流表现手法,除受乔伊斯等现代作家的影响外,主要还因为这样做能够更好地表达他所写的社会生活,能够更好地刻画他笔下的特殊人物。

6. 达尔杜弗这个形象有何揭露意义?

【答案】《伪君子》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势力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完全体现在中心人物达尔杜弗的身上,其形象的揭露意义具体表现在:

(1)伪善的性格特征

达尔杜弗是一个伪善的没落贵族和宗教骗子,他伪装虔诚骗取奥尔贡和其母亲的信任,暗地里却凯觑奥尔贡的财产、垂涎其妻子,背着奥尔贡实施勾引其妻子、夺取其财产的阴谋。在日常生活中,他也表里不一,表面上装成一个节欲、苦修的虔诚教士,实际上却从不拒绝世俗的享乐,而且还为其欲望和贪婪进行无耻的狡辩。剧本不但层层剥下了达尔杜弗伪善的外衣,使其本相毕露,并且指出了他的险恶用心和严重危害,即霸占奥尔贡的妻子、财产,把奥尔贡赶出家门。达尔杜弗的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切中时弊,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教会以及打着宗教幌子进行秘密特务勾当的“圣体会”。

(2)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

一旦恶行败露,达尔杜弗就暴露出凶狠恶毒的嘴脸,还将奥尔贡的秘密上告警察,达到霸占其财产的目的。达尔杜弗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其形象已经成了“伪善者”的代名词。当时外省有不少像达尔杜弗这样的中小贵族,他们大多成为骗子,伪善不仅存在于教会中,它还充斥于贵族阶层,形成了社会恶习。通过达尔杜弗这个人物,莫里哀深刻地揭露了上流社会伪善的习气和教会的虚伪荒淫,暴露了宗教骗子的社会危害性,显示出强烈的反宗教倾向。

7. 安娜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吗?

【答案】安娜不是一个堕落的女人。

(1)安娜是一个坚定的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在作者的最初构思中,安娜是一个堕落的女人。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这种构思,赋予了安娜许多令人同情的和美的因素。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作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2)安娜是一个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的女性形象

她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在和握伦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的爱的激情和生命意识被唤醒了。此后,她身上流露出一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3)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

他一方面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是合理的; 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道德观来看,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