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709中国书画篆刻创作之古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离骚》)

【答案】武:足迹。

2.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答案】相:辅助、辅佐。

3.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答案】毙:倒下去。

4. 居有倾倚柱彈其劍歌曰長俠歸来乎食無魚

【答案】来: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

5.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答案】奚:为什么。

6.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答案】或:代词,有人。

7.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答案】衣()褐:穿粗毛编织的衣服。

8.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纣。 ..

【答案】(1)子:女儿,上古时代“子”是男女的通称。

(2)好:貌美。

9.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答案】(1)疾,痛恨。

(2)翻译:君子厌恶那种态度:想这样,却避而不谈,而一定要为它做些别的说辞。

10.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答案】(1)" “阙“掘”,挖掘。

(2)翻译:如果掘地至黄泉,挖一条隧道相见,谁说不是这样呢(谁说这样不行呢)?

二、名词解释

11.郑笺

【答案】郑笺是汉·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郑玄兼通经今古文学,他以《毛传》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郑笺说,加以疏解。《郑笺》训话主要是字词句的训释,这是学者研究《郑笺》的重点,但《郑笺》也涉及整体内容的训释,关于这点历代学者没有涉及。从分析篇章结构、补释文题主旨、说明史实典故、解释名物制度看《郑笺》整体内容的训释,它从总体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的关照与把握,这对后世注释之学是极人的启发。

12.双声叠韵

【答案】双声叠韵是音韵学术语,也是写诗在声律上的表现方式之一。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即迭韵,是指两个字的韵相同。先秦的声母系统和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所以不能将上古的双声迭韵和现代的双声迭韵混为一谈。如“芣莒”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 。

13.古無輕唇音和古無舌上音

【答案】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是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其具体内涵是:

(1)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是指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p]”、“滂(p ‘]”、“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 ‘]”、“奉(v]”、“微(w]”。唇齿音声母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例如“辈”读双唇音,说明上面的声旁“非”在古代读双唇音。

(2)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是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 “透(t ‘]”、“定(d]", “泥(n]”

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t ‘]”、“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三、分析题

14.请说明带下划线的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或作用。

(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漢書•稣武傳》)

(2)項王曰:“赐之彘肩。”則舆之一生彘肩。(史記•項羽本紀)

(3)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傅·僖公四年》)

(4)王曰:“善哉!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5)子豈識之? 然子病矣。(《左傳·成公二年》)

(6)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粼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7)曹操之眾遠来疲乏……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资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答案】(1)以:时间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的时候”。

(2)则:于是。连词,表顺承。

(3)以: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

(4)然:虽然:虽然这样。转折连词。

(5)然:然:然而,但是。转折连词。

(6)於:于,介词。略等于现代的“比”,一般用于描写句。

(7)之: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15.根据“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字形结构和本义。

斤 阶 刃 戒 取 闻

【答案】(1)斤:象形。本意:砍树用的斧子。

(2)阶:从阜皆声。本义:台阶。

(3)刃:指事。本义:刀口,刀锋。

(4)戒:会意。从廾持戈。本义:警戒,戒备。

(5)取:会意。从又,从耳。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6)闻: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