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714中国书画史与理论之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王见之,曰:“牛何之? ” .
【答案】之:动词,到……去。
2. 师进,次于陉。 .
【答案】次:军队临时驻扎。
3.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
【答案】(1)再拜:再拜稽首是比稽首更重的一种礼,先拜,然后稽首。
(2)奉:捧。
4.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答案】爱:吝音;吝惜。
5.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答案】觉:醒。
6.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齊怒。
【答案】齊怒:疾怒,马上恼怒起来。
7. 观其辟丸也 .
【答案】躲避。后来写作“避”
8.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
【答案】如:往,到……去
9.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
【答案】(1)为:研究。之:到,往。
(2)翻译:有个研究农家学说,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去。
10.襄王曰:“先生老悖乎? 将以为楚国袄祥乎? ” .
【答案】将:还是,选择连词。
二、名词解释
11.叶音
【答案】叶音是指由于语音的变化和发展,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常常会发现不押韵,将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的现象。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这一现象在南北朝时出现,到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12.读破
【答案】读破是古代的一种用来注音的校勘术语。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来读,称作读破,如‘长幼’的‘长’不读‘喜好’的‘好’不读
13.喻三歸匣 而读。、而读, 的音称作破读。读破了的字称破读字。
【答案】喻三归匣是古代音韵学的一种描写声母变化的术语,是以曾运乾以中古音韵推演上古音韵得出的规律。宋代提出了“见溪群疑,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影晓匣瑜,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这三十六声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与之相较,上古声母系统中声母共有三十二个,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出一些。而其中,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一类接近定母。前一类即所谓“喻三归匣”。
三、分析题
14.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1)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2)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3)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4)狂者伤人,莫之怨也。
(5)盗者孰谓? 谓阳虎也。
(6)贤哉,回也!
(7)姜氏何厌之有?
【答案】(1)肘:名词用如动词。用手肘撞。
(2)富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贵。
(3)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药。
(4)“莫之怨”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提前至谓语动词之前。
(5)“孰谓”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提前至谓语之前。
(6)谓语前置。正常语序应该是“回也,贤哉!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加强语气,会将谓语提前至主语之前。
(7)“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必须提前至谓语之前,此句中还以“之”复指宾语“何厌”。
15.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和古今字现象,說明其本字或今字。
(1)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2)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
(3)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己!
(4)“臣竊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孟嘗君小說。
【答案】(1)“逝”通“誓”,发誓。
(2)“离”通“罹”,触犯,遭受。
(3)“暴”是“曝”的古字。后写作“曝”,晒。
(4)“责”是“债”的古字,后写作“债”,债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