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643综合美术理论之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璋

【答案】天子巡狩的时候用来祭祀山川的。分大璋、中璋、小璋三种。大璋、祭祀大山川用,有纹饰。中璋,祭祀小山川用,没有纹饰。小璋,祭祀小山川用,只有一部分纹饰。

2. 景泰蓝

【答案】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的独特工艺品。这项工艺于明代景泰年间最盛,而且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其特点在于形、饰、色的结合,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称为国宝“京”粹。

3. 黑陶

【答案】存在于黄河中下游和渤海湾地区。于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故名为龙山文化。特点:黑如漆、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黑陶与彩陶相比,采用轮制等技术,造型更复杂精致,表现出挺拔的的阳刚之美。典型器型有高足杯。

4. 原始瓷器

【答案】原始瓷器是瓷器的萌芽,在许多商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原始青瓷器物和残片。这些器物都是以高岭土或瓷土为原料,烧成温度一般达到摄氏1100℃以上,器表施有薄釉,釉色青绿带褐黄,吸水率比陶器低,胎质比陶器更坚固。原始瓷器是商周制陶工艺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制陶业的转折点,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 唐三彩

【答案】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质彩釉陶器的概称,因常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而得名“三彩”,实际上井不限于三种色釉。具有绚丽多彩,富丽堂皇的特色。多作明器随葬,也用作生活器皿。

6. 《马踏匈奴》

【答案】马踏匈奴石刻是霍去病墓石刻纪念碑群雕的主体,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雄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作品的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荡的处理。马腹下不作凿

空处理,虽是技术的局限,但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厚重感。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7. 施釉

【答案】施釉是玻璃工艺最普遍的一种装饰方法,它是在玻璃上施以各种低熔点的色釉,烧制而成。常用的方法有印花、贴花、喷花等多种。近年来,还创造了感光印花、喷漆薄膜印花以及电子喷花等新技术以及腐蚀、拉丝等多种加工方法。

8. 马家窑文化彩陶

【答案】马家窑文化彩陶主要分布于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晚于半坡类型。装饰花纹以点和螺旋形花纹最为出色,点之外,围有螺旋纹,具有强烈的动感,内彩特别发达,从器口到器足,布满全体,有丰满繁缛之感。归纳起来,就是这样三个特点:①满,纹样满饰。②内彩。③点和螺旋纹。因此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旋动、流畅的美感。

9. 圆雕

【答案】圆雕是指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雕刻。利用石头的自然形状,寥寥数笔,略加刻饰,既表现出物象的性格特征,又具有质朴古拙的装饰效果。陕西兴平县霍去病墓的石人、石鼠、卧虎、卧马、卧牛、奔马、马踏匈奴、猩猩抱熊、怪兽吞羊、石鱼等,是汉代圆雕中的珍品。

10.釉陶

【答案】釉陶是指低温铅釉表面有釉的陶器,胎质教坚硬,胎作灰白色,表面有一层灰白或青黄色的透明釉,火候高达千度左右,叩之有金石声,不易吸水,接近瓷器,因此也称原始瓷器。东汉是釉陶最发达的时期,釉陶器的种类有壶、樽、罐、洗、博山炉、瓶等,还有坞壁建筑模型和俑人、猴、鸭、狗、鸡等陶塑; 此外,新出现了黑色釉。

二、简述题

11.简述秦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答案】秦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陪葬坑。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艺术特色是:

(1)总体布局上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宏伟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2)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3)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

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4)妆彩粉饰,俑最初是着色的,如恺甲俑身穿绿色或红色短袄,领边袖口镶紫色或粉蓝色花边,深蓝色短裤,黑鞋,显得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5)绘塑结合,如马嘴和鼻孔塑得较小,但绘上红舌、白齿和肉红色的鼻孔后,呈现出张口嘶鸣的效果。这种设色方法使军阵的气氛显得热烈又雄壮。

12.简述清朝时期刺绣工艺的不同体系。

【答案】最著名的有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京绣,此外还有鲁绣、汴绣、瓯绣等。

(1)苏绣

苏绣的主要特点是针脚细密,色调典雅,图案多采用“留水路”的分面推晕的表现方法,有浓厚的装饰性。苏绣的针法,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而各有区别,它已发展到43种之多。主要有平针、套针、抢针、施针、拉梭子、松子针、刻鳞等。

(2)湘绣

对湘绣的发展有较大贡献的是胡莲仙和魏氏。她们共同提高技艺,扩大了湘绣的影响。. 湘绣的特点是具有写实的作风,针法多用施针,使得刻画物象的真实感较强。多用双印、四印、齐、柔、填粉、参、毛、横、直、斜、叠、砌等针法。湘绣的传统题材以狮虎等猛兽为最有特色。它的独特手法是用色彩衬地,然后在其上施以刺绣,增加层次感。

(3)粤绣

粤绣的艺术特点是花纹繁崛,喜用百鸟、鸡等为题材。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具有明快热烈的艺术效果。粤绣除一般针法外,还有肉入针、金夹绣等。针脚长短不齐,在轮廓处多用金线勾边。

(4)蜀绣

蜀绣以成都为中心并为其主要产地,多采用成都生产的各色绸缎,用散线和红线绣制。蜀绣用线工整厚重,色彩明快,富有民间艺术特色。蜀绣的特点是“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

(5)京绣

京绣是由明清两代的北京以皇室绣作为中心,在为宫廷制作各种御用绣品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有特色的刺绣。制品多为小品,做工精巧富丽。清代刺绣的发展,不仅著名绣手辈出,而且产生了关于刺绣工艺的专门著作。主要有丁佩著《绣谱》、著名刺绣家沈寿的《雪宦绣谱》。

13.简述黄道婆贡献。

【答案】(1)改进了“用手剖去其子”的去棉子的原始方法,运用轧车,进入半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工效。

(2)改进了用“线弦竹弧”的弹棉工具,运用了新式弹弓,比用手拨弦的小弹弓省力省时。

(3)提高了纺纱效能,由过去的一个纺锭,增加到三个纺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