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北大学文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3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活动。
【答案】梁启超曾先后参与《万国公报》、《时务报》、《新民丛报》、《清议报》、《时报》、《政论》、《国风报》、《国民公报》等报刊的创办或编辑活动,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时务报》。
(1)资产阶级维新派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由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万国公报》每两天出版一期,版式与《京报》相似,但不署出版时间及地点。由各报房的报贩在递送《京报》时免费附送给在京的“王公大臣”及“士夫贵人”等各级官绅阅读,起初每期送出千余份,以后最多送出3000份左右。
(2)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再度兴起的第一炮。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时务报》每期约30000字,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负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他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这篇长文,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梁启超在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梁启超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因而“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尤其是梁启超撰写的文章,更是风靡一时,以至于“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卿,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3)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曾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段棋瑞政府的财政总长,也参加过反袁斗争,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1929年病逝北京。
回顾梁启超的一生,其办报生涯自1895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
第 1 页,共 8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