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资本公积

【答案】资本公积是指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是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形成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原因有溢价发行股票、投资者超额缴入资本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从形成来源看,资本公积是由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额中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或者其他人(或单位)投入的不形成实收资本的资产的转化形式,从本质上应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

企业取得的资本公积金,在“资本公积”账户进行核算,并按资本公积形式的来源进行明细核算。资本公积由全体股东享有,资本公积在转增资本时,按各个股东在实收资本所占的投资比例计算的金额,分别转增各个股东的投资金额。资本公积明细科目中的各准备明细科目,如股权投资准各等,是所有者权益的一种准各,在未转入“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前,不得用于转增资本(或股本)。待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和股权投资处置时,再将其转入“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转入“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后才可按规定程序转增资本(或股本)。

2. 重要性原则

【答案】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 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从性质方面来讲,只要该信息或其反映的经济活动可能给投资者的决策带来重大影响,不论其金额多少,都应该进行反映:从量的方面来看,—般认为某个项目的金额达到—定规模时,就认为其具有重要性,应该加以反映。

3. 静态报表

【答案】静态报表是指综合反映企业单位一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报表。一般认为,“资产负债表”及其附表为静态财务报表。其特征为,编制财务报表依据的资料是会计期末的账户余额,因此是企业单位静态会计指标的具体化。静态财务报表可从资产总量、结构及其形成的来源等方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反映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以及企业的偿债能力等。

二、简答题

4. 什么是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由哪些损益项目构成?

【答案】营业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期间的口常活动取得的利润。营业利润的具体构成,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实现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经营业务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费用,如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等。

5. 现金流量表有何作用? 其编制的基础是什么?

【答案】(1)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以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和企业偿债、支付股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分析企业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

(2)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收付实现制。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应当调整那些由于运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而增减了本期的净利润但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现金的一些收益和费用、支出以及存货、应收应付等项目。

6. 我国现行《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

,请对此做简要评价。 整性负责”

【答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是单位负责人要会计人员造假; 二是会计资料不规范。现行《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规定体现了法人治理结构的管理理念,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第—责任人,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明确定义为:“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单位负责人主要包括两类人员:一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如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公司制企业的董事长、国家机关的最高行政官员等; 二是非法人单位的负责人,如代表合伙企业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等。单位负责人不是指具体负责经营管理事务的负责人,如公司制企业的总经理等。

单位责任人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代表单位依法行使职权,理应对本单位的—切事务(包括会计事务)负责,但在会计工作实际中,由于将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其他人员都作为会计责任的主体,造成了多重主体、无人负责的局面,所以,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有很强的针对性。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是考虑到企业单位现在普遍实行厂长和经理负责制,对会计人员实行聘任或合同制,—般来说,会计人员不会主动造假,单位负责人的授意、指使、强令是产生违法会计行为的关键因素,单位负责人以“不懂会计”等理由推托法律赋予的责任,道理

上说不通,与实际情况也不符。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这不仅是以法律形式非常严肃地确立了会计事务的责任主体,而且能促使单位负责人重视会计工作,加强会计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不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会计人员做假账,对纠正会计—信息失真,加强会计管理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强调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有利于规范会计行为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根本上解决会计秩序混乱等突出问题。

7. 简述财务报告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案】各项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本质联系,会计要素内在联系的表达式称为会计等式,也称会计方程式、会计恒等式。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企业的资产—部分是由投资者投入的,一部分是从企业外部借入的。前者称为所有者权益; 后者称为负债。因此,企业的权益还可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求偿权益,即企业的负债; 二是企业的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享有的权益,即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即具体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企业是以营利为经营目的。在其持续经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收入、费用、利润三项要素,称为利润表三要素,其关系可以表示为:

收入-费用=利润

上式称为增量会计等式,它揭示企业利润表中收入、费用、利润三要素之间内在联系与数量上的函数关系,反映出企业在会计期间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以上六大会计要素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活动。

8. 为什么说生产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答案】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要创造财富,另一方面要耗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为了合理地安排劳动时间,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此,就必须建立专门的职能,履行对物质财富生产过程占用、消耗及成果的记录、计算、分析和考核,实现以最少的占用、最小的消耗取得最满意的成果,这一专门职能就是会计。

由上可见,会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在其生存发展中对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占用、消耗的关系和管理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但是,并非人类一有生产实践活动就产生了会计思想和会计行为。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定阶段,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形成特殊的、专门的独立职能,成为专职人员从事的—项经济管理工作。

进入封建社会后,社会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定的差异。这—时期的会计基本上属于单式簿记。而单式簿记对经济活动采取序时流水登记的方法,仅仅起到“账房管家”的作用。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各种商业活动开始活跃起来,商人们在大量的商业交易中,经常发生贷入和借出资金业务,此时,不仅会计知识得到空前普及,而且单式簿记已很难满足商业经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