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957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有机整合(团结)
【答案】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现代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涂尔干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有机团结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有机团结指的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
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2.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则专指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进行帮助。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医疗保健网络、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劳动就业培训与指导中心。
3. 标签理论
【答案】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
,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因此,这种贴标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
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4. 非正式制度
【答案】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非正式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 因为他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
5. 社会系统
【答案】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
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6.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答案】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
7. 公民社会
【答案】公民社会论主张一个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的存在,认为这个领域的存在有其内在的价值,并在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提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团结、推动社会自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社会领域就是公民社会。
8. 角色混淆
【答案】角色混淆即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干什么、不应该做干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混淆使得角色扮演无法顺利进行。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二、简答题
9. 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
【答案】搭便车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曼柯·奥尔逊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与团体利益》中提出来的。所谓“搭便车”行为,就是集体中的个人选择不合作的行为,但又获得了与其他成员相同的收益。
(1)在奥尔森(M.Olson )看来,影响或阻碍集体行动的突出问题便是“搭便车”行为。所以,要达到集体行动,就必须对个人行为加以约束,解决“搭便车”问题。集体行动的实现,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同时也受制度安排的影响。不同的制度安排,对预防“搭便车”行为的作用不同,因而对集体合作的激励作用也就不同。
(2)集体行动理论提出了达成集体行动的几个重要条件,有些条件是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满足的,但制度的效力即惩罚力度以及有差别的分配原则即激励机制这两个条件较为容易满足。也就是说,要促进集体内的合作或集体行动的实现,有效的惩罚和激励机制是必要的。通过这两种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制约集体内的“搭便车”行为。
10.试论制度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
【答案】制度建设在社会建设中非常重要,主要表现为:
(1)制度体现为社会规范体系,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于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从而起到维护社会整体秩序、促进社会整合、激励社会创新的作用。
借助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一个社会可以明确规定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的权利、责任与利益关系,确立适当的社会地位结构以及社会资源的适当分配,从而使得社会运行呈现为一种有序
状态,使得社会成员可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2)制度建设滞后会导致制度供给的严重不足,并体现为新旧制度长期并存、制度变迁“堕距”、制度变迁“原则不协调”以及“制度缺失”和“制度真空”等方面,由此会加剧社会矛盾,导致某种程度的社会秩序危机。
(3)制度建设小完善会导致制度的小公正性,使得其仅仅服务于特权阶层、垄断部门、特殊地区,为社会上的强势人群所左右,出现“制度俘获”现象,使制度成为少数人维护和扩大自身利益的工具。
11.试述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区别。
【答案】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区别卞要包括:
(1)在职业结构方面的差异。在职业结构上,农村社区的职业比较单纯。在农村社区,多数以农业为主,只有少数人从事手下业、商业以及其他行业。城市社区职业门类众多,而以工商业和各种服务行业为主,性质复杂多样。
(2)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差异。在工作和生活上,农村居民既然以农业为主,其大部分时间就用于户外生活和劳动,而城市居民则以室内生活和劳动为主。
(3)在社会容量方面的差异。在社会的容量上,农村因农业生产需要大量土地,因而人口密度低,城市则人口密度高。这就造成城市居民的社会接触量及社会互动强度与频度均高十农村居民。
(4)在人口性质方面的差异。在人口性质上,农村社区居民,较趋向于同质化,城市居民则趋向于异质化。
(5)在社会结构方面的差异。在社会结构
(6)在人口迁徙方向方面的差异。在人口迁徙的方向上,一般社会发展的情况总是以农村人口移向城市、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人口为主。
12.如何理解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
【答案】全球化是一个涉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涉及多种学科、具有多种维度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本身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技术力量共同作用的独特结果。
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1)在全球化的压力和挑战之下,对我国的民族主权、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等一系列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2)全球化带来的先进科技、管理理念等对我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全球化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过程,是一个客观的、正在发生的历史过程。它继承了从16世纪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我国要顺应时代的
,要努力发挥其对我国有利的一面,尽可潮流,不断发展。对我国而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能规避不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