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615社会学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不遵从越轨

【答案】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2. 反向社会化

,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答案】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socialization )

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 性社会学

【答案】性社会学是社会学与性学的交叉学科,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特殊领域中的运用。性社会学有两个研究角度:①探索人类种种性现象中所包含着的、所反映着的各种社会因素; ②研究人类性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作用和运行机制。性社会学的最基本命题是:人类的所有性

,而是人所处行为,无论多么奇特和罕见,与人类的其他任何社会行为一样,并不是“生物本能”

的社会使然。

4. 初级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5. 惯习

【答案】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

,即是对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

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6.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

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 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7. 角色认同

【答案】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前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角色认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一个人长期活动、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角色的有效性常常不是永恒的。

8.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

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二、简答题

9. 简述关于社会分层现象的功能论与冲突论的不同解释。

【答案】社会学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一个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冲突论,一个是以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为渊源的功能论。

(1)冲突论一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①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认为阶级是人们在所有制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是基于社会差别的不平等,而且阶级关系是一种稳定的不平等,个别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稳定的阶级格局。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努力很难弥补人们在竞争起点上的不足,各个阶级业己存在的壁垒构成了它们互相流动的障碍。

②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a. 阶级的含义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

一个集团的劳动。”这一定义表明,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b. 阶级产生的条件

第一,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第二,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③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

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而阶级共同行动能力则与它是否成熟相联系,判断一个阶级是不成熟的“自在阶级”还是成熟的“自为阶级”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阶级意识,二是阶级的组织化程度。

④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⑤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⑥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

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⑦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

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2)功能论一一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西方分层理论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为目的的,因此称为功能理论。主要有: ①韦伯的一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韦伯承认,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力一面具有突出影响力,这就是声誉和权力。由此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特点是采取了多兀的分层标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

②帕累托的精英循环论

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帕累托用精英及精英循环概念说明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指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不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帕累托的精英是以先赋的自然差别为基础的。开创了社会流动研究的先例,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 关十社会流动可以将稳定性不平等变为暂时性不平等,从而构成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的观点。剔除其特定社会内容,不失为极有借鉴价值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