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史前陶器代表了古代不同人群的文化特点,是划分考古学文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因此,充分挖掘陶器自身所带历史文化信息,对于更加全面的揭示古代社会原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史前陶器研究多关注器形演变,即类型学划分,而陶器生产方面研究较少。本文所作陶器制作工艺及生产组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人类手工业发展的技术水平、生产管理方式及劳动分工等社会情况,有助于理解古代人类的行为及其所生存的文化环境。
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米家崖遗址包括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早期、龙山晚期遗存,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本文以米家崖遗址客省庄文化陶器为研究对象,全面观察总结制作工艺及生产组织过程,为深入了解米家崖遗址客省庄文化面貌、关中东部地区龙山晚期制陶工艺水平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提供坚实依据。
文章共有五个部分,分别为一至四章、结语。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中国史前制陶工艺的研究简史、米家崖遗址自然地理环境及考古调查发掘的概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意义、内容、材料及方法。
第二章是西安米家崖遗址客省庄文化制陶工艺各主要制作步骤的工艺总结。陶器以砂质陶为主,约占64.5%。羼和料几乎皆为白色石英砂;成型以手制泥条法为主,三袋足器多泥条模制袋足,平底及扁平耳多拍打或滚压泥料而成,也有少量的捏塑法、轮制、泥片贴模法,其中捏塑法成型粗糙且器形较小,轮制器壁较薄且器形匀称,有的还见有泥条螺旋拉坯痕,泥片贴模多见于鬶盉类小尖袋足成型,成型方法与本地相异,较特殊;修整多见拍打、滚压、磨光、修抹、刮削、加厚等技法,其中慢轮修整较为普遍。拍打部位主要是肩、腹部,袋足外侧、圜底及喇叭口也是重要拍打部位。滚压主要是腹外(包括袋足腹部),其次为高领、耳部外表。磨光则器物主体外皆见,尤其是肩、腹、口沿处磨光较多。刮削多高领外、三足器裆部、盆钵碗杯类的腹外。慢轮修整主要在口沿及高领部;纹饰以篮纹、绳纹为主,分别占30%以上,也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弦纹、戳印纹、刻划纹等。篮纹多见于盛储器腹外,多横向。绳纹则多见于鬲、高领圆腹绳纹罐等器类的腹外,几乎皆为滚压,多竖向。附加堆纹多见于斝腹外,形式复杂多变。弦纹多见于领底。戳印纹多见于耳部上下端、领底、器盖边缘处。刻划纹则多见于腹外,尤其多见于高领折腹罐的腹外;陶色主要为灰陶,约占69.3%,多还原气氛下烧成,陶窑为横穴窑。
第三章详细叙述了西安米家崖遗址客省庄文化陶器各器类制作工艺的观察。各器类主要从原料、成型、修整、装饰、烧成五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并简单分为炊器、酒水器及食器、盛储器、其他器类。最后小结中,探讨了器物功能与陶器质地、成型、修整、装饰、烧成的关系。当然,本章也是本文制陶工艺研究的资料基础。
第四章探讨了西安米家崖遗址客省庄文化陶器生产组织方式。本章主要从三个切入点来进行综合推断,分别为发掘的与陶器生产相关的遗迹设施(直接证据)、陶器多样性、陶器标准化。陶器生产组织方式以“家庭工业”为主,家庭内部生产,独立性较强,生产效率较低,规模较小,陶工为家庭内能够熟练制陶的成员担任,为季节性或间歇性的生产,生产强度不大,陶器消费主要满足家庭内部所需。
结语主要是对文章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性的总结和概况。
本文由于资料及时间所限,客省庄文化制陶工艺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未能涉及。首先,本遗址客省庄文化遗存由于地层关系不理想,分期工作没有较好遗迹单位,无法依据遗迹单位早晚关系来观察对比制陶工艺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其次,关中地区客省庄文化以遗址单位作为制陶工艺的研究对象,除本文外,仅见旬邑下魏洛遗址,可利用资料极少。客省庄文化早期遗址多在关中西部及陇东地区,而上述两遗址位于关中地区的中东部,年代整体偏晚。客省庄文化早、晚阶段无法以其代表性遗址进行制陶工艺的直接对比,以求见客省庄文化早晚制陶工艺的差异,甚至结合周边文化来探讨客省庄文化制陶工艺的继承、吸收、演变的过程,无疑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