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702设计艺术史论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8年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702设计艺术史论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702设计艺术史论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核心题库(二) ... 7 2018年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702设计艺术史论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核心题库(三) . 11 2018年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702设计艺术史论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核心题库(四) . 15 2018年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702设计艺术史论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核心题库(五) . 20

一、名词解释

1. 少就是多

【答案】“少就是多”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建筑原则。它有两层含义:①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②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限于结构,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己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西格兰姆大楼是世界上第一栋高层的玻璃帷幕大楼,是密斯的“少即是多”原则的展现。

2. 全面空间

【答案】全面空间是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建筑理论。他认为建筑物的用途是经常变化的,但因此把它推倒重来就划不来,所以他把沙利文的口号“形式随从功能”颠倒过来,建造一个偌大的、没有障碍的、可以自由划分的实用而又经济的空间,再使功能去适应它,明确哪些是承重构件和不承重构件,逻辑地处理它们的形体表现。密斯企图创造一种没有阻隔的大空间,以便随意改变隔墙来满足不同要求。全面空间的代表作是伊利诺工学院建筑馆。

3. 后现代主义

【答案】后现代主义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而推动形成的建筑思潮,又称后现代古典主义、后现代形式主义,美国是形成这股思潮的中心。后现代主义采用各种历史建筑元素、运用讽喻手法的折衷风格,在西方建筑界引起广泛关注,其代表人物有文丘里、P•约翰逊、斯特恩等。

图 巴尔第住宅平面图

4. 阿蒙•卡特西方艺术博物馆

【答案】阿蒙•卡特西方艺术博物馆是约翰逊的作品,于1961年建成,是一座现代主义风格的典雅主义建筑作品。这座建筑的主体部分由五跨扁拱和支撑拱的锥形柱子构成,并在建筑前面的玻璃幕墙与支柱间留有一个桂廊。建筑有着简洁的平面与外部形象,内外部的墙面与地面也采用传统的石料或石料的形象,优雅而沉静的建筑与周围宽大的平台、优美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二、简答题

5. 简述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个特点。

【答案】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现代建筑派中欧洲先锋派的代表人物,是现代建筑运动的主力,强调重视建筑的功能。他认为新建筑的五大特点有:

(1)底层的独立支柱。房屋的主要使用部分放在二层以上,下面全部或部分腾空,留出独立支柱。

(2)屋顶花园。

(3)自由的平面。

(4)横向长窗。

(5)自由的立面。

这些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20世纪20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的建筑完全异趣的住宅建筑。萨伏伊别墅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作。

6. 什么是帝国风格?帝国风格的重要代表作品有哪些?

【答案】(1)帝国风格的含义

帝国风格追求建筑的纪念性,照搬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原貌,形体高大、风格雄伟。为了追求雄伟的纪念性,它们体积高大,外形简单,一个巨柱式贯串上下,没有基座层,所以尺度很大。因而柱间距相对显得很狭小,使人感到压抑。它们的外墙通常很少线脚,很少曲线的细节,大面积的墙,砖的、粗石的、拉毛的、抹灰的,没有装饰、没有门窗、没有分划、甚至没有砌缝,只偶尔有几个壁龛盛着古气盎然的雕像,所以十分矜夸僵冷,由此生出肃杀之气。

(2)帝国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品

帝国风格的重要代表作品有军功殿、雄狮凯旋门、巴黎市中心。

三、绘图题

7. 赫尔辛基火车站外观图

【答案】

图 赫尔辛基火车站外观图

四、论述题

8. 战后现代建筑的主要思潮是哪些?分别有何特点?有何作品?

【答案】战后现代建筑的主要思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是战后现代派建筑中最普遍与最多数的一种。它言不惊人,貌不出众,故常被忽视,甚至还不被列入史册。然而,它有不少作品却毫无异议地被认为是创造性地综合解决并推进了建筑功能、技术、环境、建造经济与用地效率等方面的发展。美国由于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引进了欧洲现代派的主力,故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倾向最先在美国得到开花与结果。

①特点

a. 它在使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情感需要中,在方法上比较偏重理性。

b. 在形式上也不再是简单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直角相交,而是悦目、动人、活泼与多样化。

②作品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皮博迪公寓,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何塞•昆西社区学校,普西图书馆。

(2)粗野主义倾向

“粗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由英国一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于1954年提出的。该倾向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建筑的形式美,认为美是通过调整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空间、车道、走廊、形体、色彩、质感和比例关系而获得;粗野主义在战后的公共建筑中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在欧洲比较流行,在日本也相当活跃,到60年代下半期以后逐渐销声匿迹,

①特点

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它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其特点是毛糖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的粗鲁结合。

②作品

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亨斯特顿学校,公园山公寓,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