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一律
【答案】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它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 拜伦式英雄
【答案】拜伦式英雄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 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都是典型的“拜伦式英雄”。
3. 《虹》
【答案】《虹》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经历,描写了英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下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同时以巨大的热情和深度,探索有关性的心理问题。第一代人的生活带有田园诗的色彩,同时也预示古老文明即将结束。第二代人精神的苦闷和呆滞的目光,是令人窒息的工业化社会的最好注解。第三代人的探索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表达了人们要冲破狭窄的生活圈子,渴望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活。
4. 《恶之花》
【答案】《恶之花》是波德莱尔于1857年创作的诗集。它完美体现了波德莱尔的创新精神:一方面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另一方面他也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全诗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中,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
5. 《跳房子》
【答案】《跳房子》是阿根廷著名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代表作,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尤利西斯》”、“二战后关于情感和观点的最为强劲的百科全书”。小说叙述的是一位任性不羁的拉美知识分子——奥利维拉,为了追求人生的真啼来到西方文明的“天堂”——巴黎,却发现自己与其格格不入,与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无法沟通。失望之余,他不得不舍弃爱情与友谊,回到“人间”——布谊诺斯艾利斯。然而,在这时他同样找不到自己形而上的追求。他执著地寻找理想中的精神天堂,但无论巴黎,还是阿根廷,苦苦的求索,只是使他一次次跌入失望的绝境。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说劳伦斯是一个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接点上的作家?
【答案】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艺术上,劳伦斯是一个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接点上的作家。
(1)思想上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传统,又跟现代主义文学精神保持了联系
劳伦斯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传统,但同时,他又从高扬人性与生命本能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跟现代主义的文学精神保持了联系。他的小说对生活的描写,一方面真实地再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外部生活和物质形态,另一方面又观照人性、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状态,努力展露在自然本能驱使下人物的心理与情绪状态,具有现代小说的那种心理探索的内倾性特征。
(2)文学表现方法和形式既有传统小说的特点,又出现了现代小说的特征
劳伦斯小说的结构呈现出由历时结构向共时结构的转变,既有传统小说的情节性、故事性,却又不完全具有传统小说情节的节奏感、完整性和清晰度,而出现了情节淡化和暗示性等现代小说的特征。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同时,又重视对人物心理和本能的挖掘,大量运用象征,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象征体系,表现出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在劳伦斯笔下那丰富而复杂的象征物中,有的具有传统象征的那种明确而稳定的喻意,如《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小树林象征自然,格拉比庄园象征工业社会。有的象征物除了具有基本稳定、明确的象征意义外,又蕴含了深刻而含蓄模糊的心理、情绪和形而上的抽象意义,如黑夜、雪地、彩虹、凤凰等。在这类象征描写中,劳伦斯的主要目的是用自然物象和景致来暗示人的某种心灵隐秘,借以沟通物我,表达人的心灵在自然力启迪下的某种顿悟、反响和心态、情绪与意识的细微变化。这类象征具有传统美学不曾赋予的美学特征。
7. 简论《呼啸山庄》的小说叙述特点。
【答案】《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说描写吉上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
欢迎。
《呼啸山庄》的小说叙述特点如下:
(1)叙事视角的灵活转化
《呼啸山庄》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并不局限于使用单一视点,而是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不时地转换叙事视角和叙事者,使得叙事呈多元化展开,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像。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内聚焦叙事角度。营造一个“我”讲故事给读者听的环境。读者透过“我”的眼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有限的世界,使想象有更多的活动余地。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这个人物作为叙事者兼角色,他不但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他作为叙事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不知的内容”。
(2)采用“套层结构”的叙事结构
在叙事结构上,《呼啸山庄》采用了“套层结构”这一手法,并具有独创的特点。
①三个叙述层次
作者一改套层结构的呆板与繁复,只确定了三个叙述层次,即“洛克伍德的叙述、纳莉的叙述和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
②对同一故事设置多个叙述者的叙事方式
《呼啸山庄》在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结构的基础上,作者更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地融入了书信体小说对同一故事设置多个叙述者的叙事特点,突破了传统框架结构小说多个叙述者叙述不同虚构故事的形式,天才地采用多位人物叙述者,让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讲述同一故事。洛克伍德作为第一叙事者,小说以他为切入点,带领读者看到了呼啸山庄的怪异,也是因他的叙事话语引出了当事人纳莉的叙述,从而构成了第二叙事者。纳莉为二度叙述者,然而纳莉的叙事话语又引出其他人物的叙述,如伊丽莎白、希斯克利夫、凯瑟琳等人的叙述,这又构成三度叙事者。
(3)叙述时间的巧妙安排
时间是叙事文学的一个基本要素。一部作品必然要涉及两种时间,即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相互对照就形成了时序。叙事文学作为话语,它的基本结构是线性历时结构,通常人们认为自然的叙述顺序应当是文本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又称为“顺序”,文本时序与故事时序还存在种种不协调形式,即一般所说的“逆时序”。《呼啸山庄》讲述了肖恩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情感纠葛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故事,整个小说的时间跨度为从1771年希斯克利夫被老肖恩从利物浦带到呼啸山庄来,到1802年秋小凯瑟琳和哈里顿成为一对情侣,时间跨度为31年。作者放弃了当时小说一般从头写起的顺序写法,也没有采用从重点写起的逆序写法,而是把叙述的起点安排在临近故事结尾的1801年冬天,使得故事情节向着顺序和倒叙两个方向发展。
8.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现代性表现在哪里?
【答案】契诃夫是19世纪末叶崛起的最为重要的俄国小说家和剧作家,以《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为代表作的契诃夫戏剧是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端。契诃夫戏剧创作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