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大学F11社会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等人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理论。代表人物是霍曼斯、阿当斯和沃尔斯。其主要思想来源是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类学。其理论要点包括:①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求最大奖赏和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并避免痛苦的倾向。②人的社会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一个人以行动带给别人以好处,并迫使对方做出互惠的行动,造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行为与关系就会得到继续与发展,否则就会减少、疏淡或停止。③分配公平原则。阿当斯、沃尔斯特等进而将其发展为公平理论。认为每人所得到收益(报酬)与他的投入(代价)遵循一定的比例,即收益越多,投入也越高。在双方交往中,人们会权衡自己的收支与对方的收支,采取各种行为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二、简答题
2. 当一个人经历了应激生活事件之后一定会发生疾病吗?
【答案】不一定。
研究者把应激的应对方法分为两大类: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来改变引起应激的事件和环境)和调整情绪的办法(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进行调整)。
(1)成功应对的标志
①应对行为成功的标准
a. 生理和生化的标准。如果个体通过应对减低了生理唤起,生理指数恢复正常,应对就被认为是成功的。
b. 个体是否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及恢复过程的长短。应激会干扰生活,因此如果应对能使人恢复正常生活,那么应对就是成功的。
c. 应对是否能减少心理应激和紧张
这是一个最常用的标准。如果某些不良的情绪能够通过应对得以减轻,应对就是成功的。 ②成功应对依赖的应对资源
a. 内部资源:包括应对方式和个性。
b. 外部资源:包括金钱、时间、社会支持。
(2)个体应对方式
①逃避和迎击
a. 逃避方式
如果生活中的问题是短期的、暂时的,逃避方式则比较有效。然而,如果问题反复出现或持
续时间很长,逃避的方式就不太可取。
b. 迎击方式
对问题直接迎击的人对长期的问题应对得更好一些。这种人能够较好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然而,在对付暂时的问题上,他们可能存在更多的焦虑。
②情感的宣泄
a. 宣泄理论认为经历了创伤事件的人不应该压抑自己的情感,而要同别人交谈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这对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的恢复都是很有利的。
创伤性的事件使人长期不断地被有关这些事情的想法所困扰。如果能够向别人宣泄,就可以不再为那些纠缠不断的思想所困扰,也可以减少与之相伴的生理症状。
b. 心理学家潘尼倍克(Pemiebaker )认为同别人谈论一个事件可以使个体获得与该事件有关的信息,或者更多地知道如何应对那个事件,还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积极的反馈和感情上的支持。
c. 谈或写出一个事件的认知结果也是积极的,比如在写作或谈论时,个体可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组织和调整,或重新认识自己的经历。
③个性特征
a.A 型性格
A 型性格的人生活节奏较快,他们总是工作时间更长,加班时间更多。对慢节奏的行为很不耐烦,还喜欢同时做几件事情。他们常常能够取得很大成绩,对于所取得的成绩以数量而不是以质量来评价,而且常常会对工作
的数量感到不满意。
A 型行为与心脏病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当A 型行为的人遇到引起心理紧张的事件时,常常会表现出极高的生理唤起,然后是生理唤起的大幅降低,这种反应也许会对心血管造成损伤。不过这一假设尚未得到一致的证实。A 型行为中敌意这一因素对于心脏病的影响最大。
b. 内控性格
内控性格是一种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生活的个性特征。
卡芭莎考察了几种个性变量在应激事件后所起的中介作用。其研究结果表明:应激程度与疾病有着一定的相关。个性因素都与内控因素有关。如果要在应激的生活状态下保持健康,一个人必须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信心,积极参与周围生活中的活动,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和改变生活中的事件,有能力对付生活中的应激,使它们不会威胁自己的心理调整。
3. 城市噪音对人的心理有什么不利影响?如何减少它们的影响?
【答案】(1)城市噪音对人心理的不利影响
①短时噪声可能干扰智力操作。
②噪音可能降低帮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③噪声能够增加人们的攻击行为。
④高噪音是否产生后效,与噪音的个人可控性有关。如果不可控,当它消失之后,个体就会继续受到伤害;如果可控,那么就较少或者不会有后效。
⑤长期噪声对人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
(2)减少噪音影响的方法
充分的噪音控制,必须考虑噪音源、传音途径、受音者所组成的整个系统。减少城市噪音对人的影响可通过针对上述三个部分或其中任何一个部分进行控制而得以实现。减少噪音影响的方法包括:
①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②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③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4. 怎样控制侵犯行为?
【答案】控制侵犯行为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宣泄、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去个性化的避免、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1)宣泄
通过实际地经验某种情绪,可以使情绪得以释放,减少侵犯行为。宣泄的基本假设是,侵犯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一切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像中实施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但宣泄方法不能滥用,否则效果适得其反。因为对于未产生愤怒攻击准备的人,实际的经验侵犯行为会増加侵犯的危险性。
(2)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
按照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在人们自我意识正常的情况下,侵犯行为是在行为本身对个人有价值的情况下作出的。如果行为的预期代价超过行为能够带来的满足,则行为就会被抑制。因此,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惩罚的强度,可以实现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心理学家将获取满足所要付出的代价称作反向动因。利用反向动因来减少侵犯的发生是很有效的。当将人们行为的预期代价増大,使人们对一个对象的趋近力量转化为逃避力量时,侵犯就会得到阻止。
(3)去个性化的避免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也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因此要避免去个性化。
(4)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别人的侵犯是直接与道德水平的低下相关联的,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忽视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幸福。研究发现,道德水平停留在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