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海大学031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褶皱构造
【答案】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此时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中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规模差别很大。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褶皱的产状、形态、类型、成因等特点,对查明区域构造、工程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2. 断裂构造
【答案】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因受地壳内的动力,沿着一定方向产生机械破裂,失去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一种现象,又称断裂。当岩石受地应力作用,且作用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的薄弱地带发生破裂,而断裂构造是岩石破裂的总称,具体包括劈理、节理、断层、深大断裂和超壳断裂等,它可以作为石油天然气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油气沿断裂通道运移比在岩石孔隙中运移更加容易。
3. 土壤有机质
【答案】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土壤有机质可分成腐蚀质和非腐蚀质,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近日点
【答案】近日点是指地球最接近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呈反时针方向。大致1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此时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5. 寄生
【答案】寄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的生物关系。主要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但在动物中,寄生蠕虫特别重要,而昆虫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寄生有专性寄生的拟寄生物,
①专性寄生必需以宿主为营养来源;兼性寄生既能以宿主为营养来源也能自由活动;
②拟寄生物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它们在昆虫宿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6. 岩相
【答案】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岩相一般分为海相(深海相、浅海相)、陆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滨海相)、过渡相三大类。岩相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通过沉积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构造运动的特征与性质。
7. 土壤垂直带谱
【答案】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并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它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且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土壤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8. 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
【答案】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依据沙垄形态与风向的关系,沙垄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横向沙垄、纵向沙垄与多风向沙垄。横向沙垄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垂直或交角不小于60°,主要包括新月形沙垄、新月形沙垄链及复合新月形沙垄链三类。纵向沙垄是指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的沙垄,高十余米至一二百米,长数百米至数十千米,纵向上丘脊线时有起伏,横剖面大致对称,但其前端迎风坡与背风坡差别明显。
二、分析题
9. 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答案】可持续发展,或永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定义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它主要指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1)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即“生态持续性”
间的平衡。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2)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真正的发展必须包括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发展环境。
(3)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这类定义均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看成是经济发展。当然,这里的经济发展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4)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是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倾
向这一定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10.论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证生态系统稳定需要的条件。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统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定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改变的环境条件或人类干扰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内部的调整而保持结构和功能的总稳定,即使在卜述影响改变后,也会回到它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即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其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②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2)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
①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空间(或地区)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态系统的物种越多,该生态系统的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完善、信息越畅通。
②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各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完整性,是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的基础。生态系统结构完善就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正常运行。当食物网中的某个环节受损,将使生态平衡失调,甚至使生态系统崩溃。
③环境等非生物因子的稳定
生态系统结构的完善不仅受生物多样性、食物链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等非生物因素的制约。只有在稳定的外界环境下,生态系统才能保持稳定。
11.试述“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1)“南水北调”工程的提出。由于我国降水的空问分布南多北少,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北方地区水资源匾乏,在华北地区由于工业发达、城市人口密集,缺水问题尤为突出,此时提出“南水北调”工程意义重大,有利我国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线,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下游、中游、上游调水至北方地区。
(2)“南水北调”工程有利调节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既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又不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在线路的选择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