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815新闻实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花絮
【答案】花絮是指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篇幅一般比新闻素描更为短小,几十字、上百字而已。其文字风格也更为灵活,因而也更带个性色彩。花絮不同与新闻素描,从侧面入手,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可以说,它是用“边角碎料”作的“点缀”性文章。
2. 新闻导语
【答案】新闻导语,是指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它是新闻一一消息体裁所特有的; 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 与仟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新闻导语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随着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它开始于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以后逐步推广到欧洲和日本。在消息中,导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主要包括:①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②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夕; ③为全篇定音,决定消息的基调,消息的主体部分要按这个基调展开叙述。
3. 视觉新闻
【答案】视觉新闻这一概念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于1983年9月提出来的。他说:“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视觉新闻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凡有再现成分、有可视效果的新闻,无论通讯还是消息,都可以看做是视觉新闻。消息容易写“干”,强调视觉效果对消息写作更有现实意义。
4. 新闻本源
【答案】新闻本源是指产生新闻的根源。要从事新闻报道,必须弄清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有了事实的发生、变动,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把握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
5. “步移式观察”
【答案】记者每到一地,都用好奇的目光捕捉着各种镜头,而这些镜头的变幻随着记者随机式采访的脚步,或山或水,或草或木,或大或小,或先或后地移动式出现,读者跟着记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遐想,一路品味,游兴十足。
6. 动态消息
【答案】动态消息,又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7. 简讯
【答案】简讯又称简明新闻、短讯、快讯,是一种用最简洁最概括的言语报道事实的新闻文体。它一般不交代事情发生的经过和背景,没有多余的解释性的话,也没有导语,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和简短的文字,将事情的简要情况迅速地报道出去。简讯的篇幅非常精短,至多一两百字,少则几十字。简讯虽然简短,但并不代表所报道的消息份量轻或者新闻性弱,有时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新闻事实,重大新闻往往也会以简讯的形式出现。
8. 最佳新闻角度
【答案】最佳新闻角度是指那些能突出新闻的个性特征,体现事物的本质,内容生动活泼,形式新颖巧妙的新闻报道角度。西方记者选择最佳新闻角度的标准有以下几条:①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 ②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 ③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 ④读者最关心的角度; ⑤时空距离读者最近的角度; ⑥最有人情味的角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9. 典型人物
【答案】典型人物是指新闻媒体报道的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区,其事迹或思想观念能够代表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或人物集体。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种传统而重要的宣传报道方式,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大特色。典型人物报道是历史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集中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各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0.倒金字塔结构
【答案】倒金字塔式结构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是指主体本身按材料的重要程度由前至后依次展开,即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的最前面,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的段落里。其的特点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 它要求把最重要、最新鲜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消息的开端,即新闻导语里面。其他事实也是按先重后轻、先主后次的顺序来安排; ‘白的导语一般采用是“部分要素导语”,在导语中突出一两个新闻要素,突出最吸引人的内容:对事件过程的叙述比较简略、简练:各段之间往往有逻辑上的联系。
二、简答题
11.怎样才能增加新闻语言的清晰度?
【答案】新闻语言要求清晰。这里的“清晰”,不仅指文学语言所要求的“文字流畅,条理清晰”,它还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叙事、状物要具体形象、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这三个方面。
(1)具体形象
新闻报道用语就要讲究具体、形象,描写具体细腻一些,读者得到的印象也就真切一些。报道若是生动形象,那读者就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一般。新闻报道要给人一个清晰的印象,不仅要具体、真切,还要注意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在使用一些数字或报道一些深奥难懂的科技成就时,特别需要注意这一点。
(2)简洁明了
在新闻文体中,消息与通讯对于语言的要求略有不同,消息比通讯更要珍惜笔墨,因为消息语言是一种具体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语言。具体描写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抽象概括则是登高望远,顾及全局。
新闻语言要简洁,还必须注意剔除可有可无的词句,一句话最好只表达一层意思,宁用短句,不用长句,宁用简单句,不用复合句。
新闻语言既要具体形象又要简洁明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一个要铺陈,一个要浓缩,不太容易把握。但是只要明确具体形象与简洁明了都不是目的,它们都是为清晰地表现新闻事实这个目标服务的,抓住了这一点,就能大体上把握住具体与概括,详与略的分寸,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3)通俗易‘懂
影响新闻清晰度的另一块绊脚石是晦涩难懂。报纸的读者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各自的经历、阅历、文学素养都很不相同,理解能力亦有高低,在写报道时,也应注意到这个特点。为了“使每一个人都听懂”,在写新闻报道时要把那些普通人感到费解的专业性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
12.怎样深化通讯的主题?
【答案】深化通讯的主题主要有三条经验:全局意识、历史感和关注人的心灵。
(1)深度来自全局意识
有些事情,乍一看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影响似乎也不大。要确定这些题材的通讯主题的深度,必须把这些题材放到全局的高度去衡量,深入研究其在全局中所占的地位,它是否有利于或者有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它们的代表性、典型性如何等。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报道越来越多,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因为事实复杂、头绪繁多,记者往往使用通讯这种体裁反映问题、探索原因、总结经验、梳理思路。而这类通讯常常需要运用“全局性的视角”和根本利益的标尺来观察和研究问题。
(2)深度来自历史感
很多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看问题离不开全局意识。但是很多人的全局意识仅仅局限在“空间”的概念,即把新闻事实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和一定的高度来认识,从而深化主题,而“时间”这个思维的角度常为人所忽略,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时盲”。很多事情如果只从当前的状态来看,往往感觉小出它的意义所在,一且把它放进流动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历史的逻辑便赫然显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