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新闻业务的进步情况。

【答案】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在1902年前后,报刊的形式开始由书册式逐步向单张印刷的近代西方报纸靠近。

1904年以后,采用白报纸两面印刷的对开日报越来越多,如上海《时报》、《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全都是对开大报。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一些报纸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开始发行“号外”。一般报纸已兼有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方面的内容。

(2)在版面的安排上,开始打破“首论说、次上谕或宫门钞,次为各省各埠要闻,次为本埠新闻”的框框。

由于电报的普及,新闻专电于是成为报纸的重要内容。专电、论说或重要的消息和通讯都可以上头条。编辑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横栏由3栏变成5至7栏,字行缩短,版面也灵活起来。报刊字体不再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内容重要程度使用不同字号字体。栏目设置越来越细致,甚至出现了《答问》、《邮筒》、《来信》、《来书》等与读者加强联系的栏目。新闻标题一改过去那种按地区归类、一文一题和题文同一字号的做法,出现了大字题和主题、眉题、副题等多行题。

(3)重视报刊评论的写作。

各报刊均以论说为重,甚至一天的报纸上有数篇论说,而论说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报纸的社会影响和声望。一般评论已不像维新运动时期报刊评论那么冗长,评论的形式也日益多样,有“社论”、“社说”、“时论”、“代论”、“来论,,、“时评,’和“编者按,,等。

(4)新闻的质量开始提升。

中国早期的报刊,由于通讯手段落后,内容大多以评论和一般文章为主,新闻所占的比重不大。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期间,由于通讯设备和印刷技术的改进,加上经济的发展和政局的多变,新闻报道的数量大大增加,大型日报每天刊登的新闻稿一般有20至30条,多者在50条以上。新闻报道的面也相应扩大,开始划分为政治新闻、经济薪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等不同门类,在固定的版面上刊载。新闻报道的体裁一也口益增多,既有简明扼要的专电,也有篇幅较长的快讯,既有对某一事件的追踪报道,也有对全局形势的综合分析报道。除消息外,作为新闻新体裁的夹叙夹议的通讯也开始在报上出现,当时称为“通信”或“纪事”。为了及时获得新闻,不少报纸还建立起了一支专业与业余结合的记者队伍,有的报刊还在外埠聘请通讯员和“特派访员”。

(5)新闻摄影图片开始被广泛运用。

1876年上海《格致汇编》最早刊登铜版镂刻照片,1901年《大陆报》和《万国公报》开始刊出影像逼真的铜版印刷的新闻照片。至此,新闻照片作为一种新闻手段开始登上了中国报坛。

(6)这一时期,报纸文艺副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中国日报》的《鼓吹录》、《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庄谐丛录》(后改名为《快活林》)等著名的文艺副刊,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申报》的《自由谈》创刊于1911年8月。由王钝根主编,初创时其内容多为滑稽小品,如“游戏文章”、“海外奇谈,,、“岂有此理”、“博君一集”等,后不断充实内容,加载文艺作品,与正刊相配合,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2. 评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趋势。

【答案】(1)发展历程

①“珠江模式”与地方电台的改革

a.1986年4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广州地区公开招聘节目监制人、主持人、编辑、记者和电脑软件技术人员。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这标志着广播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该台每天逢整点播出信息,逢半点播出新闻,各19次,平均每天播发科技和经济信息110条。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全部节目都设主持人,以两三个小时为一节,播出综合性内容,大部分为直播,使听众能更多地参与节目,大量播出群众来信、发表评论或提出批评意见等。听众普遍认为经济台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节目具有时代感。珠江经济台的这套做法被称为“珠江模式”。

b. 为了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广东、上海、天津、辽宁、浙江等省、市、自治区都相继成立了经济台,它们多由原人民广播电台派生而来,打破了过去广播电台“一市一台”或“一省一台”的状况。过去广播电台的覆盖面基本上以行政区来划分,市台覆盖市区,省台覆盖省区,中央台则覆盖全国,而经济台大多以覆盖经济区为目标,如珠江台覆盖珠江三角洲,天津经济台覆盖华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

②以东方广播电台成立为标志的“东广模式,,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加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为广播事业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契机。1992年10月2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应运而生,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形成竞争态势。他们倡导以提高节目信息量为标志的开放型改革思路; 努力开发节目资源和频率潜力,实现24小时直播。东方广播电台的做法,深化了大板块直播节目的内涵,实现了广播节目与社会活动的内外联动,以媒体活动和品牌主持人来树立电台的品牌形象。人们因此称之为“东广模式”。“东广模式”带来了受众市场的细分,广告投放更有的放矢,广播在地区媒体中建立了自己的地位和优势,这些都是广播第二次裂变和腾飞的表现。

③全国各地频率专业化探索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广播的受众发生了很大变化,广播的核心受众群正在由乡村转向城市; 随着私家车的迅猛增加,受众由固定收听转向移动收听; 由收听调幅广播转向收听调频广播甚至数字音频广播; 受众的收听习惯也由以往的“固定收听”转向“移动中的清晰收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先后建立诸如文艺频率、新闻频率、音乐频率、交通频率等专业化频率,我国广播开始进入“窄播”和频道专业化的探索实践。

④广电集团的组建

1998年年底,一个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各省级台为依托,遍及全国的广播宣传网逐步形成。1997年,我国颁布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广播电视广告宣传管理的通知》、《卫星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管理办法》、《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等一批重要法律,改变了广播电视管理依据不足的局面。互联网迅速普及给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业带来巨大冲击。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求对现有资源重组和整合,从重点突破向整体推进过渡。新一轮广电改革政策陆续出台。2001年,《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 对组建广电集团的指导思想、原则、体制、融资等作了全面规定,这些政策为中国广电业“大整合,,奠定理论依据,注入了政策活力,推动了此次广电事业的改革。

(2)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播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①广播的生存时间发生了变化。

广播的黄金时段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己经发生了变化。早晨听广播、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成为许多人的习‘质

②广播的生存空间也发生了变化。

广播的城市化倾向越来越浓烈,商品市场、股票市场、金融市场、文化市场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城市因此成为资讯信息高度密集、文化娱乐高度活跃的地区。

③广播的地域性概念越来越强化。

市场经济的发育水平越高,对信息量和娱乐欣赏需求量以及传播速度的要求就越高,因而广播的地域性概念越来越强化,小规模的城区台与社区台不断崛起,同时广播的分类即对象化越来越清晰,广播变成了某种意义的窄播,各种专业台如音乐台、交通台、谈话台、资讯台应运而生。

④传统广播模式发生变化。

中国传统的广播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越来越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播模式接近,大板块、主持人、直播运作、热线电话、群众参与,这一切手段都在广播里充分运用。广播主持人的出现使原来广播的播报式改为交谈式和聊天式,增强了个性色彩。

3. 《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各自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点。

【答案】(1)1942年《解放日报》改革的基本要求

①版面安排上。改版前,《解放日报》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严重脱离了抗日根据地斗一争的实际,脱离了党的工作中心,是党八股的一种表现。改版后该报把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在加强党性、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②在整风宣传方面。《解放日报》把整风运动作为一个宣传中心来抓,进行了集中突出的宣传,发表了大量指导整风运动的文章和社论,同时还办专刊辟专栏,宣传形式多样,有广度也有深度。发表大量批判尊孔复辟的文字,有力动摇了封建统治。《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的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内大事,是一大发明。《新青年》的《随感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