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题库

  摘要

目录

2017年吉林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吉林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题库(二) .. 13

2017年吉林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题库(三) .. 24

2017年吉林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题库(四) .. 36

2017年吉林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题库(五) .. 51

一、概念题

1. 范长江

【答案】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所著的《中国的西北角》成为反映国内情况影响最大的长篇系列旅途通讯。

2. 反映情况

【答案】反映情况是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广义而言,公开的新闻报道也是反映情况的一种形式。记者因职务的关系,跑的地方多,接触的面广,同上上下下各种人打交道,无疑能比较迅速地掌握较多的新情况。正因为这样,党中央不仅要求记者搞好公开报道,而且历来重视记者反映情况。

3. 正确的政治观点

【答案】正确的政治观点,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要体现在各种具体问题上。在处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文化、政治与军事等等各种关系时,既要反对脱离政治的倾向,又要防止空喊政治口号、用政治代替一切的倾向。

4. 摘录

【答案】摘录是指记者把平时在阅读书籍报刊时发现的有用材料有选择性地记录在自制的本子上。书籍和报刊是人类文明及现实社会状况的主要载体,认真阅读和学习书籍报刊对于记者掌握知识、了解某一领域的情况很有帮助。当内容过多不便摘录时,可以采用索引的方法。

5. 易地采访

【答案】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易地采访是一种开放式的采访活动方法,可以开阔记者的眼界,还可以提高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是一种很好的采访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易地采访己从个别新闻单位少数记者的活动,变成全国性的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业务活动。

6. 新闻自律

【答案】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介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它相对于行政法规而言是一种新闻界内在的、非强制性的自我约束行为。

新闻自律的内容问题,也就是新闻道德基本规范的构成问题。

7. 隐性采访

【答案】隐性采访即隐蔽采访,又称“暗访’夕,是指记者隐藏真实身份与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手段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只适用于某种特殊场合、特殊题材或特殊采访对象。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应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己经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切勿滥用。

8. 记者的群众工作

【答案】记者的群众工作,不同于一般工作部门的群众工作,而是专属于新闻单位的群众工作。同时,记者的群众工作,又不完全等同于编辑部专门负责群众工作的通联部的工作。通联部的工作对象,面向全体通讯员和报道组,此外还要处理读者来信、接待群众来访等。记者做群众工作,一般只限于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者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或报道组、作者积极分子)的工作。

9. 新经验

【答案】新经验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碰到新的矛盾,不断探索解决新矛盾的途径、解决新矛盾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实践的总结。经验是人类的创造,实践的总结。经验作为精神财富,一旦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所掌握,便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前进。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任务,传播新经验应该是记者报道的一个重要课题。

10.隐匿性观察

【答案】隐匿性观察,又称参加性匿名观察,是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像微服私访那样去观察。在这种观察中,记者要变成被观察的某个现场或群体中的普通一员,直接参与其中的活动,以便在观察到一些真实情况后,再作决定。在这种观察中,被观察对象往往会不做任何掩饰,把一切问题暴露在记者面前。采取这种观察方式所获得的材料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二、简答题

11.哪些情况不宜用电话采访?

【答案】记者的采访行为可分为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电话采访就是间接采访最常用的一种。电话采访是运用语音讯号同被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缺少对被采访对象形象的了解和被采访对象所处环境的把握,因而有些情况是不宜使用电话采访的。

(1)记者与采访对象完全不认识,采访对象所反映的事实是真是假就很难确定。在这种情况下,若仅仅按照对方电话中的谈话来写报道,就很容易出现失真的报道。

(2)深层采访不宜用电话采访。因为记者没到现场,不能亲眼目睹,不能亲身感受现场的气

氛,就不能综合地立体地思考问题,也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报道。

(3)揭露性新闻、负面新闻不宜用电话采访。因为这类报道一般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名誉权等间题,一旦出现误差将可能承担法律后果,因此应该采用史能保障真实性的直接采访。

(4)需要长时间采访的,以及同时采访多人的情形,不宜用电话采访。

总之,电话采访是一种新型的采访手段,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弊端。记者应尽可能多地掌握方方面面的电话号码,以便需要时及时利用,但也不要盲目去使用。

12.批评如果涉及到地方党委或政府该怎么处理?

【答案】(1)总体原则

①首先要明确一点,上级党委或政府的报纸有权批评下级党委或政府的错误,这和同级党委或政府的报纸不能公开批评同级党委或政府的错误有所不同。因此,作为上级党委或政府报纸派出的机构记者站,是可以写批评地方党委或政府错误的稿件的。②写批评地方党委或政府错误的稿件,不等于不接受地方党政的领导或指导,因为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如果地方党委或政府有了错误,经过批评后改正了,那么这种批评正是维护了地方党委或政府的领导。

③因为是公开批评,又涉及到一级党委的组织或政府,就需要慎重,把事实搞准确,掌握恰当分寸,必要时还要请示报社和上级党委、政府。批评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或写“内参”,或公开批评,或先“内参”,后公开批评。

(2)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批评中的具体问题,还要分别不同情况妥善处理,如:

①批评地方党委或政府,或批评其中某一领导成员,稿件一定要送地方党委或政府审阅,听取他们的意见。无异议,当然好; 如不同意,要看是什么原因。如果记者批评的事实有出入,那就要把事实搞准确; 如果批评属实,只是因为当地领导护短,那就应该坚持真理,坚持原则。

②有些批评稿批评的对象是当地党委或政府的下属单位,为慎重起见,最好也送当地党委或政府过目,以保证批评准确无误,同时也便于当地党委或政府掌握下情。有的记者不仅这样做,还协助当地党委或政府处理被批评单位的问题。

③有些记者写批评一般单位的稿件,顾虑较少,但涉及到批评地方党委或政府或其中某一领导成员的错误时,就顾虑颇多,应当相信当地党委是会按照党的原则办事的,是能正确对待舆论监督的。如果确有人因为记者写了批评稿,对记者打击报复,也不可怕,记者可以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向上一级党委或政府直至党中央报告。另外,有些新闻单位还有一种做法,有些严重问题涉及到地方党委或政府,又必须揭露批评,地方记者批评起来确有困难,可以由报社派记者去采访调查,进行报道。

13.简述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与记者的注意事项。

【答案】隐性采访即隐蔽采访,又称“暗访’夕,是指记者隐藏真实身份与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手段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只适用于某种特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