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大学农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评价晏阳初和梁漱溟所进行的农村卫生教育实验?
【答案】晏阳初主导的定县的农村卫生教育实验是定县乡村建设的重要构成,取得了其突出的业绩,包括疾病的预防、注重妇婴卫生,提倡节制生育和保健制度的创建三个方面。
(1)对晏阳初定县农村卫生教育实验的评价:
①卫生教育实验内容丰富,并且针对性强,提倡针对农民的愚、穷、弱、私开展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②提倡的平民教育观符合社会潮流,主张给予每个人相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③农村卫生教育实验很好的促进了教育卫生事业在农村的发展,对于后来的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有利于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④为之后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探索作出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梁漱溟主导的邹平县的农村卫生教育实验实施了建设乡村卫生三级网络,即以医院为中心,以乡学村学为主,建立了三级行政机构:县设医院,乡设卫生所,村设卫生室,并且重视妇婴保健人员的培训和农村预防免疫工作。
(2)对梁漱溟邹平县的评价:
①实施了建设乡村卫生三级网络,即以医院为中心,以乡学村学为主,建立了三级行政机构:县设医院,乡设卫生所,村设卫生室,为农村地区的卫生服务系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②农村卫生教育实验以农民健康为本,深入民间进行的农民卫生教育实验为其后的农村卫生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值得肯定与珍惜。
2.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哪些发展?
【答案】优抚安置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农村特殊社会成员给予补偿和褒扬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维护国家和民族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以下一些发展:
(1)保障范围逐步扩大
1950年国家对革命军人、民兵民工、革命工作人员的牺牲、病故、伤亡抚恤做了规定;1980年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称为革命烈士;1985年首次将同犯罪作斗争而致伤亡的人列入抚恤对象。
(2)保障形式多样化
除了给予保障对象抚恤金、补助金,提供实物帮助外,一些村镇建立了拥军优属基地,将单
纯的“安排生产”,转变为“扶持生产”,利用科技帮助优抚对象脱贫致富。
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爱心献功臣”行动等,特别是为农村革命烈属、革命伤残军人、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和在乡老复员军人解决各种困难,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
(3)优抚对象扩大、待遇不断提高
优待对象由义务兵家属扩大到在乡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和“三属”(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1993年起,部分地区开始实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即在国家抚恤辅助的基础上,通过増加地方財政补助,使抚恤补助标准随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一种经费增长机制。基本保证了农村优抚对象的生活,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
(4)优抚社会化有较大发展
优抚经费筹集方式从乡镇农民统筹过渡到县级社会统筹,实行群众优待社会统筹和建立拥军优属保障基金等途径,拓宽了优抚经费渠道。此外,广大群众还对优抚对象进行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3. 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
【答案】(1)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是由国际农村社会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Rural Sociology Association ,IRSA )负责举办的学术性会议。国际农村社会学联合会是欧洲农村社会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Rural Sociology,ESRS )和美国农村社会学会(Rural Sociological Society,RSS )中许多成员开展大量国际合作和共同愿望的产物。
(2)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针对促进社区的建设,资源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共同抵抗风险,在全球化世界构想中繁荣农村的未来等议题召开学术会议,致力于促进农村的发展。
4. 农村的传统婚姻观和当代婚姻观有哪些区别?
【答案】婚姻观是指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和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农村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地位和自身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村社区人们的婚姻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村的传统婚姻观和当代婚姻观的区别体现在以下两点:
(1)在传统社会中,农村妇女的婚姻观里有着很强的依附性和因袭性,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村妇女的这种依附和因袭观念在逐渐消亡。
(2)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女子的贞操节烈广为社会所重,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兴起,旧道德在不断地反思、批判、抵抗中开始瓦解,新的婚姻观念逐渐形成。对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妇女而言,婚姻已经更多地和自己的自由选择和个人生活幸福相联系。
5. 什么是施坚雅模式,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1)施坚雅模式是指研究中国农村基层市场的代表性模式,美国学者施坚雅在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状况时提出著名的施坚雅模式,认为“基层市场”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农民在集市点的选择以及集市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理性思考。
(2)其基本观点是:
①作为一种结构—功能分析模式,其核心概念是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把不同的基层市场视为层级性的连续体,他将农村集市网络概括为“市场共同体”说以及地理学的正六边形结构,提出在理想状态下,基层集市的空间分布意味着18个自然村以六角形围绕着一个集市。
②施坚雅还对农民行为方式、特点以及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等问题作出诠释,他提出“基层市场社区”的概念。施坚雅关于农民行为特点的理论假设,就是农民的行为符合理性选择原则,农民也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人。
6. 农村文化变迁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答案】农村文化变迁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文化变迁的根本性动力。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的消费基本上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2)非农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加速传统农村文化的变革。
“非农化”对中国农村发展而言,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也是农村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
(3)传统农村文化在城市文化冲击下发生变迁。
城市文化通过大众传媒来影响农村文化,促使农村文化的变革。大众传媒是影响和改变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通过广播和电视等现代化传播工具,知识结构、社会视野、思想观念、文化心态等发生了显著变化。
(4)农村文化变迁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近代以来,农村文化逐渐处于开放中,随着交通信息的发展,具有民族特性的农村文化走向世界,而其他国家的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也为它所吸收。
(5)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把城市的现代文化引入农村,促使传统农村文化的变革。
7.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有哪些形式?
【答案】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合作医疗制度
中国合作医疗制度经历了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现正在走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2)统筹医疗制度
中国为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恶性发展,提高农民防治大病的能力,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逐步建立了“农民防治大病统筹医疗保障体系”。因地制宜,创建的基本形式有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