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812经济学基础课[专业硕士]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的是( )。

A. 市场浮动利率

B. 所得税制度

C. 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D. 农产品维持制度

【答案】A

【解析】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政策的内在自动稳定经济的制度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 对农产品价格的维持制度; 政府支出。市场浮动利率不是财政政策,更不是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

2. 根据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 )不影响货币需求。

A. 债券的实际预期收益

B. 货币在交易中的有用程度

C 预期通货膨胀率

D. 股票的实际预期收益

【答案】B

【解析】货币需求函数可写为:

e 。式中,r s 是预期的股票实际收益,r b 是预期的债券实际收益,πe 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W 表示实际财富。r s 或r b 提高将减少货币需求,π的上升也减少货币需求,W 增加提高货币需求。

3. 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经济体系中,如果政府增加税收会导致( )。

A.Is 曲线左移,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不变

B.Is 曲线左移,国民收入减少,汇率下降

c.Is 曲线左移,国民收入不变,汇率下降

D.!S 曲线左移,国民收入不变,汇率不变

【答案】C

【解析】在实行浮动汇率制的资本完全流动型经济体系中,财政政策的变动不影响国民收入,利率是由世界利率固定了的,因而也不受影响,仅影响汇率。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如增税)会

使IS 曲线左移,国民收入不变,汇率下降。

4. 在经济衰退时期,如果政府不加干预的话( )。

A. 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减少

B. 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

C. 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

D. 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

【答案】A

【解析】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减少,进而税收会减少,政府支出也会相应减少。

5. 假设一国劳动力市场初始的离职率(l )为0.01,失业人口就业率为0.19, 2009年该国政府推出再就业工程,将失业人员的就业率提高到0.24,请问,该政策对该国劳动力市场的自然失业率产生怎样的影响? ( )

A. 自然失业率将保持不变

B. 自然失业率将提高0.02

C. 自然失业率将下降0.02

D. 自然失业率将下降0.O1

【答案】D

【解析】设就业人口的离职率为l ,失业人口的就职率为.f 则自然失业率为

自然失业率为, 后来的自然失业率为:。起初, 可见失业率降低0.01。

6. 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包括( )。

①消费和净出口②投资和政府购买③储蓄和政府购买④消费和储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消费)、投资需求(投资)、政府需求以及国外需求(净出口)。

7. 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 )的。

A. 税率与税收额之间关系

B. 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

C. 经济增长长期趋势

D.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

【答案】D

【解析】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8. 通过分散投资能够消除( )。

A. 非系统性风险

B. 系统性风险

C. 总风险

D. 金融风险

【答案】A

【解析】从理论上讲,一个证券组合只要包含了足够多的相关关系弱的证券,就完全有可能消除所有的风险,但是在现实的证券市场上,各证券收益率的正相关程度很高,因为各证券的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同一因素影响(如经济周期、利率的变化等),因此,分散投资可以消除证券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但是并不能消除系统性风险。

9. 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净值统计数字中,投资包括( )。

A. 通过政府部门生产的任何耐用产品,如一条新公路

B 购买任何一种新发行的普通股

C. 年终与年初相比增加的存货量

D. 消费者购买的但到年终并没完全消费掉的任何商品

【答案】C

【解析】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包括房屋建筑、机器制造,以及企业存货的增加。A 项,属于政府购买; B 项,不计入投资部分; D 项,是否属于投资取决于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的性质。像房子等耐用品,则应计入投资; 像食品等快速消费品,则不计入投资。

10.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

A. 摩擦性失业

B. 结构性失业

C. 周期性失业

D. 永久性失业

【答案】C

【解析】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由周期性失业的定义可以得出答案为C 。

二、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