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历史系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下列不属于梁启超教育思想范围的是( )

A. 女子教育

B. 师范教育

C. 儿童教育

D. 平民教育

【答案】D

2. 在人性与教育作用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提出“性日生日成”和“习与性成”的观点,旨在强调( )

A. 人性如素丝

B. 人性无善无恶

C. 人性具有生成变化性

D. 人性具有稳定性

【答案】C

【解析】王夫之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他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享。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因此人性是“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己成可革”的。人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旧生日成”以至于善的。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认为“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不良教育养成不良习惯,要改变极不容易,所以必须从幼小时就注意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善成性,二是可以改变青少年时期因“失教”而形成的“恶习”。所以,在人性与教育作用的问题上,王夫之强调人性具有生成变化性。

3. 凯洛夫《教育学》曾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

A. 用心理学解释教育学过程

B. 强调教学过程最优化

C. 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D. 重视智力发展和创造性培养

【答案】C

【解析】凯洛夫的《教育学》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

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4.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 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其核心思想是解决( )。

A. 职业学校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

B. 职业界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

C. 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

D. 职业教育内部的关系问题

【答案】C

【解析】1925年,黄炎培把社会化职业教育概括为“大职业教育主义”。他提出:①“提倡职

; ②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来参加全社会的运动”“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

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 ③职业教育应贯彻与各级各类学校之中。第四,职业教育应贯彻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教育生涯中。可见,“大职业教育主义”观念的核心思想是解决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

5. 《颜氏家训》是由( )写的。

A. 颜之推

B. 颜渊

C. 颜元

D. 颜真卿

【答案】A

6. 与同时代教育家相比,杨贤江的独特建树表现在( )

①致力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②撰写了《教育史ABC 》、《新教育大纲》两部著作

③提出了“全人生教育”的青年教育思想

④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7. 什么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太学的成立?

A. 五经博士

B. 视学制度

C. 博士弟子制

D. 察举制

【答案】C

8. 学生在了解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公式及面积的可加性原则后,生成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按照加涅的学习分类标准,这种学习属于( )。

A. 辨别学习

B. 概念学习

C. 规则学习

D. 高级规则学习

【答案】D

【解析】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将学习分成了八类。辨别学习,是指能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做出相应的不同的反应; 概念学习是能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规则学习也称为原理学习,主要是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高级规则学习也称为解决问题学习,是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的组合去解决问题。加涅认为,高级规则的学习以简单规则的学习为先决条件,简单规则的学习以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概念学习以辨别学习为先决条件,从而构成了一个累积的学习层次。高级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指人把若干以前学到的法则(规则)组合成为若干原理(新规则或高级规则)去解决以前自己没有解决过的问题。

9. 学制规定犷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教育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 )

A. 主导与辅助关系

B. 领导与从属关系

C. 合作与竟争关系

D. 衔接与分工关系

【答案】D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对学制基本含义的掌握情况。这题很活,需要仔细分析,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大纲解析上面的概念。关键词是学制内容中的主语,即一各级各类学校,各级学校直接肯定是衔接关系,各类学校直接应该是分工关系。本题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出来。

10.学生在理解“力”概念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重力”的概念。这种学习属于( )

A. 派生类学习

B. 相关类学习

C. 并列结合学习

D. 总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