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哪些? 它们真的可以消除实验中的所有误差吗? 为什么?

【答案】(1)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

①排除法。即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的一种控制方法。如双盲法。

②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一种控制方法。

③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④随机化法。即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一种实验技术。

⑤抵消平衡法。即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目的的一种实验技术。

⑥统计控制法。属于实验后控制技术,即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的控制方法。

(2)它们不能消除实验中所有误差,主要是因为:

①因为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它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不断减少误差,来使测量值不断接近真实值。

②测量值的获得受到测量者、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及测量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误差只能不断减小,但是无法完全消除。

③比如,最简单的长度测量,人们所使用的量具的测量范围会影响人们获得的测量值。当人们采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量具时,人们所获得的测量值可以精确地到1毫米,而当人们采用更精确的最小刻度为0.1毫米的量具时,人们所获得的测量值则可以精确地到0.1毫米。对于复杂的心理现象的测量就更是如此了。与物理学实验一样,心理学在不断接近理想实验的过程中,去推断理想实验的结论。

2. 将EEG 与fMRI 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EEG 是指高分辨率脑电图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但是空间分辨率较差。fMR1是指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是时间分辨率较差。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能做到优势互补,其结合之后具有如下特点:

(1)无创性。两种技术本身就是无创性的成像技术,将二者结合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将仍然具有这一特性。

(2)同时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可被用作实时观察大脑的动态过程。

(3)解决了有关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关联问题。把行为实验观察到的信息与脑功能成像得到的

信息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理解。

3. 后期认知加上的眼动指标有哪些?

【答案】后期认知加工的眼动指标有:

(1)离开目标后的首次注视时间

①离开目标后的首次注视时间指注视点离开当前兴趣区后的首次注视时间。

②该指标反映的是词汇加工的后期阶段特征。

(2)第二遍阅读时间

①第二遍阅读时间指对某兴趣区第一遍阅读之后注视点再次回到该兴趣区的所有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之和,又被称为“回看注视时间”。

②该指标通常被看做是反映信息加工后期阶段的指标。

(3)回视路径阅读时间

①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指从某个兴趣区的第一次注视开始,到注视点落到该兴趣区右侧的区域为比(不包括这一注视点),之间所有的注视点的持续时间的总和。

②该指标不仅可以反映词汇通达的加工过程,而且还能反映后期句子整合的加工过程。 (4)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

①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指从某个兴趣区的第一次注视开始,到注视点落到该兴趣区右侧的区域为止(不包括这一注视点),之问所有落在该兴趣区的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之和。

②该指标不仅能反映早期与词汇通达有关的认知加工效应,而且能反映后期与句子整合有关的认知加工效应。

(5)重读时间

①重读时间指对某兴趣区的回视路径阅读时间减去第一遍阅读时间后的持续时间。

②这一指标主要反映被试在目标区遇到困难后的冉分析过程。

4. 元记忆是如何对客体记忆进行检测与控制的?

【答案】按照记忆加工和控制的层面可以将记忆分为元记忆和客体记忆。客体记忆通常就是人们所说的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而元记忆则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在客体记忆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识记、保持以及提取等阶段,在记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元记忆的监测与控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识记阶段

①在学习之前,元记忆的监测作用表现为对将要识记项目的难易度的预见性判断,元记忆的控制作用表现为预先选定加工模型。

②学习过程之中,元记忆的监测作用表现为JOL (学习判断)与FOK (知晓感)判断,元记忆控制作用体现为分配学习时间(指由学习者自我进行的学习; 选择适当的加工策略; 确定何时终止学习过程)。先作出JOL 与FOK 判断,形成对学习中现在所掌握的状态的元记忆估计,与应

达到的学习标准进行比较,若少于该标准,则由控制作用决定继续学习(分配下面学习的时间,从元记忆库中提取适当的加工策略来进行学习); 再形成新的FOK 、JOL 。直到达到标准,输出答案时才终比学习。

(2)保持阶段

主要的元记忆活动是维持前面已习得的知识,可利用元记忆监测去判断,确定那些在保持测验中没有回忆出来的项目还应进行多大程度的再学习,并决定对其分配合适的重复学习。

(3)提取阶段

个体开始、继续或终止某一搜寻过程中可能涉及若干元记忆成分。一方面,元记忆对提取的快速开始和终比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搜寻过程中,对搜寻不出的项目是否继续搜寻还是终止,也与FOK 有关。这取决于动态的FOK 的强度,当强度降低至维持搜寻所要求的阈限以下时,搜寻过程会终止。

5. 什么是反应时间研究中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如何分解?

【答案】(1)速度与准确率权衡

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这就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SAT )现象。

(2)Meyer 等发展了“速度与准确率分离技术”(SAD )。这种技术可以把反应过程中猜测

SAD 技术由两部分组成:滴定的反应时程序过程的准确率和反应时分布分别加以描述。(TRT 程序)

和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PSG 模型)。

①滴定的反应时程序(TRT 程序)

TRT 程序是SAD 技术的一个具体获得反应时分布和反应准确率的方法。它包括普通试验和信号试验。

a. 普通试验

先呈现一个预备信号,接着呈现一个或正或负的测验刺激,让被试立即作出相应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和准确率,并给予反馈,鼓励被试在确保准确率的前提下尽快地反应。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具有高准确率的反应阈值,为评价被试在信号试验中的反应提供基线。

b. 信号试验

在测验刺激呈现之后的不同的延时后,给出一个短暂的信号,要求被试立即对测验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不同的延时时间是主试控制的变量。由于有的延时很短,被试可能来不及获得刺激的全部信总,因此,允许被试根据所获得的部分信息进行猜测而作出反应。通过变化信号出现的不同时间,可得到在不同时间间隔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的大量数据。

②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PSG 模型)

对TRT 程序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要依赖于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PSG 模型)。PSG 模型假定有两个平行的加工过程:正常加工过程和猜测加工过程,这两个加工过程的持续时间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