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管理学院886教育经济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投资
【答案】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从投资对象来说,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以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这是主要部分;二是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以提高在职劳动力的智力水平,包括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知识分子教育,以及电大、函授大学和各种形式的业余教育的投资。从投资者即投资主体来说,教育投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具有周期性长、弹性大、长效性、间接性、多效性、高效性和特效性等特点。教育投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集的方针。
2. 教育的私人成本
【答案】教育的私人成本也称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它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其包括的内容:学生家庭所支付的学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书籍文具和其他杂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在校住宿费、交通费以及生活差距费;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上学而失去的收入部分。
3. 教育体制
【答案】教育体制又称“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组织和管理教育的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构成要素包括:
①教育决策体系。涉及各级政府、学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决策权的划分和相互关系。 ②教育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体系。涉及教育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方式。
③教育调节体系。涉及教育决策实现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协调各教育决策者的利益和目标。
④组织体系。涉及教育决策实现的组织系统,包括各教育机构、教育单位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
内容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及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各级各类教育的人事、劳动、工资管理体制,物资设备和财务管理体制,招生、培养、分配和就业体制,等等。
教育体制的实质在于解决如何组织和管理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国民经济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受一国的经济、政治体制制约,随一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的变革、变化而调整和改革。大体分两种类型:一为集权制类型,
如法国;二为分权制类型,如美国、加拿大。
4. 教育消费
【答案】教育消费是指人们对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消耗,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消费其消费者包括国家、个人或家庭、企业等用人部门。狭义的教育消费仅指个人或家庭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消耗教育部门及与教育密切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从而满足其知识、技能、能力增长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教育消费的性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②教育消费是一种投资性消费;③教育消费是一种对消费主体资格有基本要求的消费;④教育消费是一种贯穿消费者一生的消费;⑤教育消费并不完全体现为个人消费,是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相结合的一种消费。
5. 教育经济效率
【答案】宏观上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微观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教育投资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确定这种教育投资使用效率,一般是在假定教育质量相同条件下考察的,如年生均教育费用、年万元培养学生人数、毕业生教育成本等。教育经济效率构成,包括财力利用
效率构成(个人消费的部分和公用消费的部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
6. 筛选假设理论
【答案】筛选假设理论是指把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它是由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其创始人迈克尔•斯潘斯和思罗。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①把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教育程度高,工资水平相应高。这是与人力资本理论相同的地方。②筛选理论认为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③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雇主事先不能直接了解应聘者的能力,而进行专业培训需要承担相当的投资。但是,学校教育终究在入口(入学)和出口(毕业)进行过两次筛选,所以,雇主把教育的证书——文凭作为劳动力筛选的一种信号、一种标准来利用。④对一个寻找工作的人来说,受教育程度是表示他的能力的信号,对雇主来说,则是根据受教育程度信号挑选工人。某些西方学者认为,该理论描述和解释了70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并因此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该理论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7. 教育经济学
【答案】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智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
育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效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种作用要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确立并计算出具体数理模式和数量指标。
8. 教育社会需求
【答案】教育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社会需求是有限的,政府可以对教育的社会需求做出规划和调整。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人口状况。一个国家人口构成情况,包括其基数、增长速度和年龄构成,决定着教育社会需求的基本规模和走势。②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从两个方面影响教育社会需求:一是影响教育社会需求层次,二是影响教育社会需求持续性。③政策导向。政策导向的影响不仅表现为教育需求的数量上,而且还表现在教育需求的结构上。
二、简答题
9. 教育投资的负担原则是什么?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案】(1)教育投资的负担原则
教育投资的负担,是指依据利益获得原则将教育投资在受益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担。简单地说,它是一个教育收益分享、成本分担的教育投资公平问题。教育投资的负担原则有两个: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
①利益获得原则。利益获得原则是指为了合理地负担教育投资,使教育投资的负担合乎公平的原则,教育投资的负担与收益相配合,收益多的人应负担较多的投资;收益少的人负担较少的投资。由于教育的公益性,公办教育的投资者主要是政府,国家及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受益者,尤其在基础教育它体现为国家办教育的责任,以及新生一代受教育的权力与义务;而民办教育的投资者主要是民办学校的法人(或股东)和缴纳高额学费的受教育者,其受益者除民办学校法人(或股东)和受教育者外,它也包括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里政府受益更为突出。
②能力支付原则。能力支付原则是指所有从教育中直接或间接获得好处和利益的人,都应按其支付能力大小分担教育成本。能力越大,支付越多;能力越小,支付越少。因为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能力大的人,其超额财富的效用较低,这样,富有者多支付教育成本是公平的。而且,一定的支付能力,反映了对国民收入的占有情况,支付能力越强,对国民收入占有越多,因此负担较多的教育投资也是公平的,这也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
因此从教育投资负担的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来看,政府应成为教育投资的主要负担者。政府负担教育投资的主要形式有财政拨款、教育机构税收的减免、专项补助、对学生资助和科研拨款等。
(2)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一些渠道:
①财政渠道:对非义务教育称财政补助收入,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