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28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采访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隐性采访的特征有哪些? 如何根据其特征更好地运用隐性采访?

【答案】隐性采访的特征及运用:

(1)记者主动出击。隐性采访是记者主动出击进行采访的行为,记者采访时一定始终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否则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整地进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记者也有可能出现在突发新闻的现场进行采访。有的时候,记者还有可能直接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

(2)新闻事实周详。对于准备作正面报道的新闻,我们也可以采取隐性采访的手段,但这种选择并不是唯一的,因为通过公开采访进行正面报道,一般会取得比隐性采访更好的效果。但对社会不良行为的采访却正好相反,通过隐性采访抨击社会不良,进行舆论监督,效果远比公开采访为好。

(3)社会参与程度较高。新闻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谓神通广大。但这种神通恰恰是全民参与的结果一一社会各阶层成员及时全面地向新闻记者提供新闻采访线索,从而使记者能更多地了解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社会的不良行为虽是在暗中进行的,记者的能耐再大,其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也是有限的。

因此,隐性采访的线索大多来自社会成员的举报,缺少社会成员的举报,隐性采访将失去最为重要的新闻源。另一方面,隐性采访也是受众欢迎的一种采访方式,通过这种采访手段采获的新闻,受众有较高的接收兴趣。

(4)隐瞒身份。记者身份就其从事的具体工作而言,具有自身特殊性。面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有人愿意侃侃而谈,有人却表示“无可奉告”。而新闻工作的职业要求,使记者们不仅要从“侃侃而谈者”那里采获新闻,还要从“无可奉告者”那里采获新闻。而隐去记者身份去面对“无可奉告者”,无疑是最有利于新闻采获的。所以,在隐性采访活动中,记者必须隐瞒身份。只有隐瞒身份,才可能更方便地采获到有价值的新闻。

(5)隐藏目的。记者以某种社会角色(不是记者角色)面对不愿接受采访的对象,他们必须隐藏自己报道新闻的目的,否则,既达不到隐瞒身份的目的,也无法实现自己报道新闻的目的。在具体的采访中,记者会针对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以不同身份去进行采访。

2. 社会新闻有哪些采访要求?

【答案】除了新闻的共同采访要求外,社会新闻尚有如下特殊要求:

(1)闻风而动,刻不容缓因为许多社会新闻所反映的是突发性的事件,如一场火灾或一场地震过后所引起的社会秩序变动等,类似事件,发生突然,信息传播也快,记者若不闻风而动、赶赴现场,争分夺秒地采访、发稿,那就时过境迁,新闻变旧闻。对这类社会新闻来说,记者的思

维敏锐、行动迅速,往往是起决定作用的。

(2)利用空闲,捕捉线索

新闻单位不可能专门派几个记者,成天到社会上去抓社会新闻; 某一记者为了要抓几条社会新闻,特地用几天时间去逛大街、串商店,也不实际。所以,要使社会新闻线索不断,抓住“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做文章,是一个重要方面。

(3)研究社会,多思好奇

这是获取社会新闻线索的主要方面。许多社会新闻虽然有突发性、偶然性特点,但这种突发性、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只要记者平时对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经常把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放在脑子里多转转,是能够较好地把握社会新闻采写主动权的。

(4)广交朋友,建立热线

记者要广泛交朋友,善于交朋友,这是新闻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社会新闻的线索遍布整个社会,所以,就要求记者更得多交朋友、交挚友,并建立起“热线”联系。记者应该在不同行业、部门、地区,都能交上一个乃至一批朋友,把自己的住址、电话告诉他们,这就等于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安上了“耳目”、“哨兵”,便于及时掌握社会动向和新闻线索,社会新闻的数量、质量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

(5)讲究趣味,反对庸俗

社会新闻既不能忽略新奇性、趣味性,又不能削弱思想性、重要性,两者要兼而有之、不可偏废。

3. 就采访而言,“文革”给我们留下哪些教训和启示?

【答案】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如若能通过这一时期采访史的剖析,来领悟三个启示,做到三个结合,则我们今后的新闻采访工作有望做得更好。

(1)三点启示

①政治思想领域既要反右,也要反“左”。在现行新闻体制下,政治思想如果出现了大的失误,新闻事业必然要出现大的偏差。

②新闻工作的原则,尤其是真实性原则,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动摇。“大跃进”、“文革”中新闻采访最大的失误是违背了真实性原则,这期间的新闻宣传为新闻采访留下的最大教训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采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烙守真实性原则。

③加强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前提是切实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培育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对于新闻、文化事业应尽可能给予更大的自为空间,对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

(2)三个结合

①新闻从业人员要将革命干劲与科学求实精神结合。“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之流所制造的烟幕一一某人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等一一以及烟幕下的丑行,媒体竟宁信其有,不加拷问。从吸取教训的角度讲,新闻记者应把革命干劲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多问几个:这是真相吗? 我为什么不能揭示真相?

②独立人格与健康心智结合。不畏威压,不慕名利,保持独立的人格,勇于逼近真实、坚持

真理,这对于新闻记者,尤其是非常态政治环境中的记者是十分必要的。记者在不正常的情况下,采访应该怎么办? 必须要求记者具有坚强的党性。

③新闻体制与法制结合。采访报道的失误固然有媒体、记者自身的原因,但不能否认与党的领导、决策的失误有直接的、根本的联系。众所周知,“文革”时的《人民日报》的报道方针、报道手段正是执行了党中央指示的结果。所以,在强调记者仍需要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要敢于如实反映情况,敢于坚持真理的同时,治本的措施还是在于党和政府能否在政治改革的洪流中进一步完善新闻体制,社会能否为新闻业提供更切实的法律与舆论保障。

4. 学习和研究新闻采访学为什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学习和研究新闻采访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因如下:

(1)新闻采访学是一门知行统一的科学。新闻采访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品格。研究新闻采访学,自然要建设、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必须十分注意钻研和领会已有的新闻采访理论。因为这不仅在于这些理论是人们对新闻采访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认识的成果,接收这些成果,有助于避免重复过去人们在新闻采访实践中所走过的弯路,也可以使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立足于一个新的、更高的起步点上。

(2)研究新闻采访学,如果不跟现实的新闻采访实践相结合,既无法推动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发展,也无法真正掌握新闻采访活动之真谛。何况已有的新闻采访理论对新闻采访活动决不可能起到“包医百病’,、“立竿见影”的作用。新闻采访实践是新闻采访学研究的源泉,积极参加、用心关注新闻采访实践。不断总结实践中涌现出的新鲜经验,分析、研究新闻采访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新闻采访理论的研究同新闻采访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丰富、发展新闻采访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新闻采访实践由自在转为自由的必经之道。

5. 人物观察和现场观察各有些什么要求?

【答案】新闻观察活动中,记者所进行的观察,主要是人物观察和现场观察。

(1)人物观察的要求

①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

这就要求记者对被采访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姿态神情、声调举止等外在特征,进行认真的观察。这样,写出的报道才能使人物跃然纸上,以形传神,给受众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同时,还能起到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②要注意观察被采访人物的有个性特征的动作和语言

人物有特点的动作和语言,是许多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观察,有意识地抓住这些动作和语言,并把它呈现出来,不仅能充实、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而且能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③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新闻观察还要求记者注意通过被采访人物的种种外部情绪、神态以及说话的语气等,察觉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和感情色彩。这样,不仅能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人物,而且写出的报道也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