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地理学806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沉积岩

【答案】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又称水成岩。它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风化作用是沉积岩的物质来源的主要渠道,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它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占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

2. 岩浆岩

【答案】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圆所形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它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岩浆喷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3. 太阳日

【答案】太阳日是指以太阳为标准,地球上同一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时间。但是地球不但自转,还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又呈椭圆形,所以一年中的太阳日并不等长。一个平均太阳日为24h 。

4. 喀斯特作用

【答案】喀斯特作用是指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的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为辅,共同对碳酸盐类岩石的破坏改造作用。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存在可溶性的岩石和具有溶解力的流动的水。碳酸盐类岩石主要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5. 生态平衡

【答案】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出的稳定状态。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逐渐趋于相对稳定少变,这种自然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或自然平衡。

6. 焚风

【答案】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0℃/100m),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焚风效应对植被类型与生态特征、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都有一定影响。焚风在我国西南山地特别显著。

7. 恒星年

【答案】恒星年是指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的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间隔,年长为365d6h9min9.5s 。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间隔,也就是从地球上观测,以太阳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上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只在天文学上使用。

二、简答题

8. 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那些?

【答案】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

(1)地层的形成顺序(地层层序律)。据沉积岩生成原理,出露在剖面下面的岩层早生成,上面的岩层晚生成,这称为地层层序律。利用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就可确定岩层的年代顺序。

(2)古生物化石(化石层序律)。依照生物的演化规律,生物界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至高级不断进化的,是不可逆的。地质时代越早的生物,越简单、低级;时代越晚的生物,越高级、复杂。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的种类来确定其相对的新老关系,进而确定其相对的地质年代(特别是标准化石,在划分地层时代意义最大),这就是化石层序律。利用这个原理还可以进行地层对比。

(3)地壳构造运动的分析。区域性巨大的地壳运动,常引起沉积环境、岩性及生物界的重大变化,据此可作为地史不同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如在早古生代末,欧洲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称加里东运动),形成加里东褶皱带,除欧洲外,全球各地都受到这一地壳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加里东运动就成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划分的标志。

9.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人类活动是怎样影响气候的?

【答案】(1)气候变化的原因

①天文学方一面的原因

太阳辐射是地球接受的唯一外界能源,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和日地相对位置的变化,都可能成为气候变化的原因。

a. 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太阳辐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紫外线到X 射线以及无线电波辐射部分,当太阳活动激烈时这部分辐射将发生强烈扰动。

b. 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

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斑、耀斑、射电等活动过程的总称。通常用太阳黑子相对数表征太阳活动的强弱。太阳黑子即太阳光球上的暗黑斑点有明显的长短不等的准周期变化。太阳活动的准周期与气候振动有密切关系。

c. 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

日地相对位置变化,一般称为地球轨道要素变化。地球公转轨道椭圆偏心率、自传轴对黄道面的倾斜度及岁差均在长周期变化。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使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接受的太阳辐射发生变化。

②地文学方面的原因

a. 地极移动与大陆漂移

第一,极移造成各地纬度变化,势必进而使气候发生变化,但短期内这种变化不可能很显著。

第二,地质时代海陆分布与现在差别很大,且不断发生变化。由于海陆分布不一样,地表热力分布、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也都有很大差别,从而形成各地质时代不同的气候特征。

b. 造山运动

地球表面在地质时代经历了一系列准周期性变化,即造山运动。造山运动使本来比较平坦的地球表面变得凹凸不平,从而增加了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扰动强度,降水增加。

c. 火山活动

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熔岩、烟尘、二氧化碳、硫化物气体及水汽。气体和火山灰形成的巨大烟柱往往可冲入平流层下层直至50km 左右,随风系和涡流输送扩散到大片区域乃至全球,在中高纬度保持最大浓度,最后降落在极地。

(2)各时期气候变化的原因

①地质时一期气候变化的原因

a. 地球运动参数的变化。包括轨道参数、速度、地轴倾斜角度等;

b. 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c. 地球内部变化。主要是构造运动、岩浆喷发;

d. 陨石、小行星撞击等。

②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原因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主要是以自然作用为主导,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程度很小。

③近代气候变化的原因

近代以来,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盲目获取经济利益,忽视了环境的保护,造成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环境质量的不协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气候要素,导致气候变化显著。

(3)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人为因子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但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

①改变下垫面的性质

人类为了生产和交通的需要,破坏森林、坡地、干旱地的植被,填湖造陆,开凿运河以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