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方民族大学中国史综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之中国近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八一九限价

【答案】八一九限价是指1948年8月19日根据国民政府的经济管理法令,不管各种商品成本与价格的高低关系,市场物价一律冻结在8月19日的标准上,库存的货物必须及时出售,不准积压三个月以上,违者要入狱的限价法令。其给民营工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产品售价不敷成本,而原料又无法补进,企业只得坐吃山空,致使工厂相继停工,商店存货也被抢购一空,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11月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不得不宣布放弃限价政策。

2. 《国策基准》

【答案】《国策基准》是1936年8月,广田内阁制定的全面侵略中国和称霸西太平洋的文件。规定日本的基本国策在于一方面确保其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对于中国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希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日满国防的巩固,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防范英、美,具体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以促进其经济发展。并要求以此国策为轴心,扩充军备,调整外交政策,革新行政机构,确立财政经济政策,指导和统一国内舆论。此后日本对华的政策基本就是按此实施的。

3. 马尾海战

【答案】马尾海战是1884年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1884年8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港,伺机攻击清军军舰,福建水师仓惶应战。结果清军军舰被击沉9艘,伤2艘,马尾船厂也很快被轰毁;法军军舰仅伤3艘。马尾海战之后,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4. 《中英烟台条约》

【答案】《中英烟台条约》是1876年为妥善处理马嘉理案,清政府同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76年9月,中英代表李鸿章和威妥玛在烟台签订该条约。主要内容有:①中国向英国赔偿款银20万两;②允许英人开辟印藏交通,前往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省“游历”;③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④外贸免纳各项内地税、扩大领事裁判权等。此约扩大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特权,使英国得以侵入我国云南、西藏地区。

5. 东北抗日联军

【答案】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纷纷建立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抗联的队伍包括杨靖宇率领的第一军、周保中率领的第二军、李兆麟担任总指挥的第三路

军。东北抗联长期坚持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战。

6.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答案】井闻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闻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

7. “门户开放”

【答案】“门户开放”是19世纪末美国提出的侵华政策。1899年9月和11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德、俄、法、日、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得到的路矿等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对各国货物,一律由中国政府按照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在征收港口税、铁路运费方面,对别国船只、货物不实行差别待遇。“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要列强开放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以免因“排它性待遇”而遭到损害。1900年7月3日美再次照会各国,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把最初的开放“势力范围”和租借她的政策应用到整个中国,形成“门户开放”政策。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门户开放”原则得到列强正式承认,并作为列强对华侵略的政策原则被载入《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政策随着旧中国的覆灭而结束。

8. 《虎门条约》

【答案】《虎门条约》即《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是南京条约补充条款。1843年10月,由中英代表耆英与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共十六款,另附《小船定例》三款。主要内容是:①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中国政府将来如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都可以“一体均沾”;②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

二、论述题

9. 戊戌变法运动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

【答案】(1)政治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掀

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阶层人民不断觉醒,强烈要求救亡图存。

(2)经济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随之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3)思想文化背景

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获得较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和自然科学知识,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逐渐产

生了仿照西方进行变法维新的要求。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通过创办报刊、组织团体、开办学堂与顽固派论战,促进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10.“工农武装割据”是如何形成的?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①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的紧急会议,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率部队上井閃山,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1928年4月,同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同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③1929年1月,为粉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的“会剿”,同朱德率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后来,这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在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工农武装割据”的意义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11.通过《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简要说明中国社会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案】(1)政治上,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逐步遭到破坏。《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信号。《南京条约》中的关税协议、领事裁判权等规定,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司法权和关税自主权。《辛丑条约》发展到清政府准许外国在中国部分地区实行军事占领,并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以及提高外务部地位便于列强操纵等,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2)经济上,中国的财政经济被列强操纵,中国社会内部的自然经济趋于解体。《南京条约》规定协议关税,《辛丑条约》则规定以关税做赔款担保,清政府的重要税收几乎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三个条约都有赔款的规定,其赔款数额越来越大。由于清政府大量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外债,来支付条约规定的巨额赔款,列强不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财政,而且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凋敝。《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限于东南沿海地区,《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使其影响深入到长江流域的广阔地区。《马关条约》规定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表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转化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设厂制造,攫取更大利润。列强通过对华贷款竞争、筑

路权和投资权的争夺、巨额赔款的掠夺等,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结构,加速了农村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