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中国近代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申报》

【答案】《申报》是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的商业报纸。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09年,《申报》由美查公司转入国人之手。买办席子佩接手后,由于经营不善,于1912年5月转让给张赓、史量才、应季中、赵竹君等五人,由史量才任总经理。此后二十余年,史量才作为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孜孜于经营《申报》。1911年创办的《自由谈》是它的著名副刊。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

2. 蒋桂战争

【答案】蒋桂战争是1929年国民政府内部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势力之间的战争。属于新旧军阀在帝国主义操纵、指使下爆发的,以混战的形式反复争夺霸主权的非正义战争。以白崇禧、黄绍竑败逃越南,李宗仁通电下野失败而告终。

3. “协定关税”

【答案】协定关税是指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对等的优惠,就是片面的协定关税,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协定关税,就属于后一种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的协定关税,是从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始的。

4. 京师同文馆

【答案】京师同文馆是指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1862年,恭亲王奕沂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是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在外国语言文字方面,先后分设了英、法、俄、德、日五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5. 制宪国大

【答案】制宪国民大会是中国为了完成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而召开的会议,会议举行时间地点为1946年的南京国民大会堂。全面内战爆发后,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并尽快为其反动统治披上“民主”外衣,便加紧了“制宪”步伐。制宪国民大会代表由民选和遴选方式产生,其主要参与政党为中国国民党,青年党和民社党。因此次国大的任务是制定宪法,故称为“制宪国大”。1946年12月25日,通过了所谓的《中华民国宪法》。该宪法实际上是“五五宪章”的翻版,它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蒋介石专制独裁统治的国家制度。国民党召开的国大和通过的宪法遭到了共产党、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使得这次大会的地位和对这次大会的评价在后来的政治

格局下争议较大。此次国大的召开,不但未能巩固国民党的专政,反而使其更加孤立。

6. 徐州会战

【答案】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J938年5月,为保全有生力量,中国军队主动放弃徐州,徐州会战结束。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7. “问题与主义之争”

【答案】“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在20世纪之初,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间的一次对中国未来之路的碰撞式的争论。胡适提出要“少谈些主义,多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反对空谈“主义”,寻找“根本解决”;李大钊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阐明了中国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革命主张。“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在新文化阵营内部,形式上是学术辩论,内容上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它并不是一场纯粹的学理之争,事关如何解决中国社会政治的根本方法,反映了二者指导思想上的分歧。

8. 《秦土协定》

【答案】《秦土协定》又称《察哈尔协定》,是察哈尔省代理主席秦德纯与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于1935

年6月27日在北平达成的协定。其主要内容为:①中方担保今后日本人在察哈尔可以自由行动;②成立察东非武装区,第二十九军从该地区全部撤退;③中国方面停止向察哈尔移民;④解散察哈尔排日机构。《秦土协定》的签定,使中国丧失了在察哈尔省的大部分主权,也丧失了察省疆土的70%~80%。这一协定与《何梅协定》一起为日本吞并中国华北大开了方便之门。

二、论述题

9. “工农武装割据”是如何形成的?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①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的紧急会议,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率部队上井閃山,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1928年4月,同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同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③1929年1月,为粉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的“会剿”,同朱德率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后来,这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在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走以农

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工农武装割据”的意义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10.1941~1942年期间,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怎样进行建设的?

【答案】1941~1942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非常困难的时期。日军集中侵华的百分之六十四的兵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扫荡”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顽固派加紧封锁包围解放区。在日、伪、国民党的联合进攻下,根据地发展极为困难。为扭转局面,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根据地的建设:

(1)思想上:从1941年开始,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为方针,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目标,在根据地开展了整风运动,对全党进行了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通过整风,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经济上:①从1941年开始,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在解放区最困难的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指导方针,号召各解放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党的号召下,各解放区广泛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人民生活,密切了党政军民的关系,使解放区军民渡过了严重困难,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在各根据地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通过这样的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打击了不法地主,团结了地主中的开明分子,从而推动了根据地的其他各项斗争,巩固了解放区的革命政权。

(3)军事上:进行了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斗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使各抗日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八路军由被动转入主动,扭转了困难局面。

(4)政权建设上:①实行精兵简政。经过精兵简政,提高了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增强了政府机关的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②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在政府里各占三分之一名额。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它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汉奸和反动派的各个阶级阶层的积极性。③加强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规定中央代表机关和各级党委为各地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领导各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执行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体军民团结一致地进行斗争。

上述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使抗日根据地军民充分动员起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成一个强大的战斗整体,粉碎了日伪进攻。从1943年开始各根据地恢复发展的势头,为夺取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试论北洋军阀。

【答案】北洋军阀是指袁世凯建立的封建买办军事政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