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第四军医大学附属一院细胞生物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细胞周期同步化

【答案】细胞周期同步化是指在自然过程中发生的或经人为处理造成的所有细胞处于同一细胞周期阶段的过程。前者称为天然同步化,后者称为人工同步化。人工同步化包括人工选择同步化和人工诱导同步化(DNA 合成阻断法和分裂中期阻断法)。

2. 共翻译转移

【答案】共翻译转移是指蛋白质合成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后,由信号肽引导转移至糙面内质网,然后新生肽边合成边转入糙面内质网中,在糙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经加工包装转移至指定位置的肽链转移机制。

3. 接触抑制

【答案】接触抑制是指细胞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趣现象。在培养开始后,分散的细胞悬液在培养瓶中不久就会贴附在瓶壁上,原来呈圆形的细胞一经贴壁便会迅速铺展而变成多种形态,随即细胞开始分裂,贴壁生长形成致密的单层细胞。当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就会停止增殖,维持相互接触的单层细胞状态直至衰老,这就是所谓的接触抑制。

4. 内共生学说

【答案】内共生学说是指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内共生的细菌和蓝藻的一种学说。线粒体来源于细菌,即细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后,在长期共生过程中,通过演变,形成了线粒体。叶绿体来源于蓝藻,被原始真核细胞摄入胞内,在共生关系中,形成了叶绿体。

5. 残质体

成的一种结构。

6. cristae

【答案】cristae 的中文名称是嵴。嵴是指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的结构,增大了线粒体内膜的总表面积,为线粒体产能生化反应提供了充足的场所。嵴的形状、数量和排列与细胞种类及生理状况密切相关。在不同的真核生物中,线粒体嵴的形态不同:动物细胞中常见“袋状嵴”、植物细胞多为“管状嵴”。需求较多的细胞中线粒体嵴的数量较多。

【答案】吞噬体在溶酶体的作用下水解消化,最终不能被消化的残余部分留在溶酶体内所形

7. 化学渗透假说

【答案】化学渗透学说是由英国生物化学家 于1961年提出的用来解释氧化磷酸化

这一学说具有大量偶联机制的假说。该学说认为: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伴随着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里层向外层转移,形成跨膜的氢离子梯度,这种势能为氧化磷酸化反应提供了动力,合成了

子传递、质子电化学梯度建立、

8.

磷酸化的关系。 的实验证明,得到公认并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奖。化学渗透学说可以很好地说明线粒体内膜中电【答案】高尔基复合体是由扁平膜囊、大囊泡和小囊泡以及管网结构等组成的极性细胞器,包含顺面网状结构、顺面膜囊、中间膜囊、反面膜囊、反面网状结构。高尔基复合体和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关,对中转运来的脂类和蛋白分子进行分拣、加工、修饰以及分类和包装,且参与糖蛋白和黏多糖的合成。

二、简答题

9. 酵母细胞的基因组如何通过基因重排改变交配型?

【答案】酵母3

号染色体的座位的等位基因决定酵母的交配型,但是座位的两侧各有一

在交配型转换中,酵母细胞从两侧 个重复的基因座,

左侧的为右侧的为

10.影响微丝装配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微丝装配的因素包括:

(1)微丝的装配受肌动蛋白临界浓度的影响。在正常的体外条件下,

单体的临界浓度

动蛋白将会解聚。所以加高于该值,肌动蛋白倾向于聚合,低于该值,肌可用它来测定溶液中肌动蛋白聚合的能力。 (2)在肌动蛋白纤维的装配过程还受一些离子浓度的影响。例如,向G 肌动蛋白溶液中添

可诱导p

肌动蛋白聚合成肌动蛋白。该过程是可逆的,当这些离子的浓度

和高浓度或的溶液诱导下,肌动蛋白则装配较低时,F-肌动蛋白趋于去聚合,而在成纤维状肌动蛋白。

11.扫描隧道显微镜是纳米生物学研究工具,为何能用来观察活的生物样品?

【答案】扫描隧道显微镜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当原子尺度的针尖在压电陶瓷的驱动下沿不到lnm 的高度上扫描样品的表面,针尖与样品间产生隧道效应,从而获得样品表面的高分辨率甚至是原子分辨的图像。

特点有:

(1)具有原子尺度的高分辨本领;

(2)无样品条件限制,可以在真空、大气、液体等多种条件下工作;

(3)非破坏性测量,因为扫描时不需要接触样品,又无高能电子束轰击,原则上可以避免样

品的变形。因此,扫描隧道显微镜不仅是纳米生物学研究工具,同时能用来观察活的生物样品。

12.列举细菌与动物细胞之间的差别。这些差别很可能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部分或所有现代真核细胞具有的细胞骨架所造成的。

【答案】(1)动物细胞相当大,形状多变,而且没有细胞壁,因而需要细胞骨架来支撑并保持其形状。

(2)动物细胞及其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细胞核靠中间纤维在细胞中成形并维持在适当的部位。核纤层附着于核被膜的内侧,支持核被膜并使之成形,中间纤维网络包围核并穿行在细胞质中。

(3)动物细胞可通过改变细胞形状进行移动。这一过程需要肌动蛋白及肌球蛋白的参与。 (4)动物细胞的基因组比细菌大得多,分为许多染色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必须精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这一过程需要形成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微管系统参与。

(5)动物细胞具有胞内细胞器。细胞器在胞内的定位依赖于沿着微管移动的发动机蛋白。显

著的例子是从脊髓到脚部的神经轴突(该轴突可长达)中,胞内运输小泡(细胞器)沿着微管的长距离运输。

13.用秋水仙素处理动物细胞,细胞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分布有什么改变,为什么?

【答案】(1)秋水仙素处理动物细胞后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分布的改变

用秋水仙素处理动物细胞,内质网缩回到细胞核周围,高尔基体解体成小的膜泡样结构分散在细胞质内,细胞内依赖于微管的物质运输系统全面瘫痪。

(2)发生改变的原因

真核细胞内部是高度区室化的结构,细胞中某些物质的合成部位与行使功能部位往往是不同的。内膜系统把细胞质分割成一个个区室,将物质合成部位和功能行使部位分隔开,微管是维持区室化的重要结构基础。秋水仙素是微管蛋白组装抑制剂,当用秋水仙素处理动物细胞后,微管很快解聚,从而造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凝聚化。

14.简单说明单位膜模型的优点和不足。

【答案】单位膜模型是在双分子片层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模型。它与片层结构模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最重要的区别是膜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蛋白质存在的方式不同。单位膜模型强调的是蛋白质为单层伸展的P 折叠片状,而不是球形蛋白。另外,单位膜模型还认为膜的外侧表面的膜蛋白是糖蛋白,而且膜蛋白在两侧的分布是不对称的。(1)单位膜模型的优点如下:

这一模型能够解释细胞质膜的一些基本特性,例如质膜有很高的电阻,这是由于膜脂的非极性端的碳氢化合物是不良导体的缘故。再如由于膜脂的存在,使它对脂溶性强的非极性分子有较高的通透性,而脂溶性弱的小分子则不易透过膜。

(2)单位膜模型的不足:①该模型把膜看成是静止的,无法说明膜如何适应细胞生命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