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信阳师范学院国际贸易(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关税配额

【答案】关税配额是将关税与配额结合起来的一种限制进口的措施。其做法是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正常关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正常关税、附加税或罚款。

2. 贸易条件

【答案】

贸易条件

际市场价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如果的比率上升,意味着每单位出口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称之为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为贸易条件恶化。为了衡量贸易条件的变化,世界银行建立了贸易条件指数,用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的比来衡量。如果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上升得比进口商品价格指数要快,贸易条件指数就上升,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恶化。

3. 紧急保障措施

【答案】紧急保障是相机保护措施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当国内产业受进口产品严重损害 时,政府可以实行临时的进口限制以保护国内生产者。这一条保护措施是关贸总协定和WTO

,在关税和非关税的保护政策日益受到限制的情况认可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1994》第19条)

下,许多发达国家利用这一措施对本国企业实行“紧急保护”。

4. 非关税壁垒

【答案】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非关税壁垒可以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大类。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也称直接的数量限制,是由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的出口。这类措施有:进口配额制、许可证制、“自动”出口限制等。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是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条例或规定,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最低进口限价、苛刻复杂的技术标准等。

5. 经济特区

【答案】经济特区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出口,在其领土上所设置的实行特殊政策的部分经济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政府通过降低地价、减免关税、放宽海关管制和外汇管制、提供各种服务等优惠方法,吸引外国商人发展转口贸易,或鼓励和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加工制造业,以达到开拓出口货物、增加外汇收入、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世界各国

是指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

设置的经济特区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自由边境区。

6. 拥挤成本

【答案】拥挤成本是移民给移民接收国带来的一项间接经济成本。像任何其他人口增长一样,移民可能会带来与人口拥挤相连的种种外在成本,如过多的噪音、冲突与犯罪。

7. 出口补贴

【答案】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一国政府为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出口补贴的方式有:直接补贴,即出口某种商品时,直接付给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间接补贴,即政府对某些出口商品给予财政上的优惠。

8. 贸易壁垒

【答案】贸易壁垒又称为贸易障碍,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影响和制约着商品自由流通的各种手段和措施。贸易壁垒一般可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

(1)关税壁垒是指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关税所形成的一种贸易障碍。

(2)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措施所形成的贸易障碍,非关税壁垒可分为直接限制和间接限制两类:直接限制是指进口国采取某些措施,直接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间接限制是通过对进口商品制订严格的条例、法规等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

二、思考题

9. 在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的利弊时,有人说“为了能够打开出口市场,我们不得不降低关税,进口一些外国产品。这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请分析评论这种说法。

【答案】“为了能够打开出口市场,我们不得不降低关税,进口一些外国产品。这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种说法的思想根源实际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出口有利,进口受损。实际上降低关税,多进口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把资源用在更加有效率的产品生产中去再出口,能大大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对一国来说反而是好事。

10.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世界货物贸易和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均大幅下降。而中国的外资和外贸仍然能够一枝独秀保持快速增长,试分析主要原因。

【答案】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中国的外资和外贸仍然能够一枝独秀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1)中国从1978后年开始的外贸和外资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改革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1979〜1987年:以调动外贸部门经营积极性为目标的改革

1979年到1987年为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1984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经贸部《外贸

,提出了“政企分开”和“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结合”等措施。 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

②1988〜1993年:以建立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自负盈亏为中心的改革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在仍然保持国家垄断外贸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将外贸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来改善外贸部门的经营状况,包括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和实行企业自负盈亏两个阶段。

③1994〜2001年: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导向的外贸体制改革

从1994年到2001年,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深化和稳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中国“复关”和加入WTO 的目标进行的。

④2001年以后:以WTO 规则为基础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的全面改革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 的成员国。WTO 的基本规则是建立在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

(2)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外资外贸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了以下影响:

①促进自由贸易,增加进出口总额。成为WTO 成员国后,中国既会因为市场的开放而进口更多的外国商品,也会通过贸易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实力和出口能力的增强而扩大对外出口。

②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由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中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融入世界经济,这一过程伴随着该国经济的不断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重新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和动力既来自于更加自由的商品贸易,也来自于更加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

③明确目标和路径,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入世很显然给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但其最重要的影响是有助于深化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而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入世对改革的影响包括:a. 为更深入的改革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路径;b.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c. 促进私营企业发展。

(3)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很高的发展速度与外资外贸的发展互为因果。

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对外贸易总量迅速增加;b. 外贸依存度明显上升;c. 中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和世界排名有较大提高。

②中国利用外资方面,也有非常显著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外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b. 投资方式趋于多样化;c. 吸引投资的行业不断増多;d. 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11.根据重商主义的观点,一国必须保持贸易顺差。在两国模型中是否可能?为什么?

【答案】根据重商主义的观点,一国必须保持贸易顺差。在两国模型中是不可能的。理由如下:

不论是早期的重商主义还是晚期的重商主义观点,都强调一国必须保持贸易顺差,这种观点认为国际贸易是一个“零和游戏”。根据重商主义的观点,就两个国家而言,一国持续顺差,一国持续逆差,则货币流全部流回顺差国;显然逆差国也有同样的观点,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然而,在两国模型中一国的贸易顺差等于另一国的贸易逆差,不可能出现两国都顺差的情况,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