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暨南大学管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假装游戏
【答案】假装游戏是指表现出既与现实相似而又充满了戏剧性色彩的游戏活动。这种游戏的根本特征是“替代性”、“假定性”。假装游戏在婴儿期就出现了,持续整个学前期。它的发展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经常做这样的游戏,可以帮助学前儿童联系和巩固先前获得的知识技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练习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发展社会性技能;还能帮助儿童区分幻想和现实。
2. 客体永久性
【答案】客体永久性是儿童感知觉发展时期中的重要概念。儿童对过去曾经接触或采取过行动的某一客体,当它不在面前时,知道该客体依然存在,并未消失。一般认为,大约在儿童8〜12个月时,即将满1岁的时候,由于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和行走的动作)的发展和言语的产生,客体永久性也开始出现。在儿童条件反射形成以后,不但发展了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感觉,而且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反映事物的整体知觉。儿童知觉或认识物体的经常存在,要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大约到一岁左右儿童就逐步形成了认识物体的经常性和永久性的能力。这种知觉能力主要表现在知觉常性和客体永久性。
3. Development
【答案】Development 中文翻译为“发展”。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个体生理与心理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过程。期间,个体的心身表现出量和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年龄有密切联系,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从而形成年龄特征;发展还有顺序性,并且常受遗传、环境、成熟、经验等因素影响。现代心理学甚至把生命开始(受孕)作为研究起点。狭义的发展是指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身心变化过程。
4. 成熟
【答案】成熟是指由个体内部的(如遗传密码)时间表而非经验引起的身体和行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的成熟。生理成熟包括个体神经系统、肌肉组织和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心理成熟指个体智力、语言、情绪及社会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二者并未同步。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机体在生理上处于准备状态,即成熟时能容易地习得某种行为,在未达到成熟时,学习无效或事倍功半。
二、简答题
5. 幼儿言语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増加。
①词汇数量的增加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幼儿的词汇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3〜4岁词汇量的年増长率最尚。
②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a. 幼儿词汇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
b. 幼儿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在増加。
③词类范围的扩大
词汇的发展还表现在词类范围的日益扩大,幼儿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幼儿掌握得较晚,数量也较小,没有明显增加。
④积极词汇的增长
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指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常有或失之过宽,或失之过窄的现象。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准确和加深,幼儿运用词的积极性也逐渐高涨。
(2)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①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的意义。语言一旦发展可促进认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而言,言语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幼儿的言语发展能够加深和巩固其初步形成的概念;指导并参与认知加工过程;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②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幼儿的言语发展能够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道德的发展。幼儿期儿童的言语能力不断发展,使儿童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表达或解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接受成人的教育并有效地影响他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6. 某研发机构开发了一套适合于5岁幼儿阅读能力训练的游戏产品,欲通过比较该产品使用三个月前后幼儿阅读能力的变化,以确定其有效性。请针对该目的提出具体实验设计方案,说明理由;并对预期的实验数据给出具体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根据题意,考虑到5岁儿童的阅读能力及其发展速度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而且在实验中,往往只能做到随机分配被试,很难做到随机取样,同时考虑到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考察使用游戏产品前后儿童阅读能力的变化,所以在实验设计中使用前后测设计。前测的练习效应和成熟等影响可以通过设计控制组进行平衡。
(1)具体设计方法
①第一种实验设计方案。采用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该设计的自变量为是否接受游戏产品训练,因变量是幼儿的阅读能力,额外变量包括被试选取、历史成熟、实验组控制组学习内容是否相同等。由题意,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再与后测结果进行比较,
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同时,为了控制历史、成熟、测验等额外变量,增加了控制组。为了降低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之间的选择偏差,采取了随机分派被试的方法。
②第二种实验设计方案。同样采取前测后测方法,只是分配被试的方法不同。除了随机分派之外,还可以利用匹配法进行分配被试。因变量、自变量、额外变量同上。前测后测可以控制较有效的控制历史、成熟的因素,匹配的方法选择被试也较有效的控制了被试选取中产生的误差。
(2)实验方法的选择原理
真实验设计的本质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有效地操纵研宄变量。实验设计中综合采取随机取样、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①随机分配被试是保证实验组和控制祖被试特征相同的有效手段,因为它排除了被试取样偏差导致的系统误差。
②实验设计中还常采取匹配方法,即将在各个与实验相关的因素上相近或相同的被试匹配成对,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两组被试的相等性。但实际上配对的因素的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保证被试的所有相关因素都相同,而且这种方法比较烦琐,因而不如随机取样方法运用得广泛。
③在实验程序安排中,前测和控制组用于消除或平衡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际上由于采用随机取样,使得前测的意义有所降低,因为前测也可能引起一定的练习效应。一般来说,如果采用随机原则选取和分配被试,是否需要前测视具体实验而定。
(3)具体统计分析方法
①t 检验
统计思路:
表示接受游戏产品训练的实验验组前后阅读能力变化;
代表未接受产品训练的控制组或者匹配组前后阅读能力的变化;
就表示接受游戏产品训练引起的阅读能力变化即产品的有效性。
具体统计检验:
分别进行实验组前、后测(
组()相关样本t 检验。
)相关样本(检验,控制组或匹配组前、后测()相关样本t 检验,后测的实验组、控制组()独立样本t 检验,或者后测的实验组、匹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