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诗的语言──关于语言在20世纪的角色承担

关键词:诗的语言,“命名”,“诗”,艺术审美,卡西尔,马尔库塞,海德格尔

  摘要

语言问题,在20世纪的哲学、美学、文艺学等人文领域,已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思想界普遍的"语言学转向",就足以证明当代人类对它的重视。 语言,已不再简单地被理解为思想的外壳、交往的工具、传达信息的媒介,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特征和功能。它和人的本质性存在、人类"此在"的迷失及人类的未来精神向度和行动旨归已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所以,语言问题,是个美学问题,更是存在论问题。 从语言首次发言"命名"之时起,它就天然地禀有着诗的内核。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以详实的神话学、人类学资料,对语言孕育及发之为言的过程作了分析。语言的隐喻性、想象性、创造性、情感性,在语言诞生之初就是其不可分离的质素。它意味着人类初始时期意识和实存之间的关系:人保持着自身的完整性和物的多维性存在;人与对象化劳动之间维持着互证明状态;在人类的绝对主体性观念未滋长出来以前,这种天人合一状态是人类的"黄金时代"。 语言初始的隐喻性力量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和深入而逐步削弱,但它本身的逻辑力量,却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语言的操作功能化被社会完全接纳并得以随时修正,以便得使用。于是,语言的时代症候日趋明显。尤其在现代发达工商业社会,"技术"使语言亦成"框架"之一部分,自然语言被信息化、形式化语言取代。形式化,标明语言原初诗性的解体。开花经要求语言的单一性,要求它遵循逻辑语法,要求它和计算机式的代码相配套;语言从丰富、生动、活跃的情绪化状态沦为干瘪、枯燥、僵便的机械化状态。人类自身在这种单向化、浮面化的语言存在中,也沦为单向度的人,耽于物欲,失去创造力,缺少灵性和激情,自身成为实用的主体和对象。 语言诗性的解体是人类对象化思维及对象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中心主义长期极端发展的产物。法兰克福党派著名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就曾对导致语言诗性解体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