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822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政策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过程
【答案】政策过程是指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
伊斯顿提出的政治系统论观点认为,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一个系统的不断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政策环境首先把种种要求和支持传导给政策主体,从而输入政治体系。其中,要求是指个人和团体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向政府提出采取行动的主张; 支持是指团体和个人遵守选举结果、缴纳税收、服从法律以及接受权威性的政府为满足要求而做出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行动。
这些要求和支持通过政治体系内部转换,变成政策方案输出,作用于环境,引起环境变化,产生新的要求。而这种新的要求反馈到政治体系,进一步导致政策输出。在这种循环往复中,政策源源不断地产生,政策系统的运行得以持续进行。
2. 精英
【答案】精英是相对于一般社会大众而言的。社会被认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掌握权力的少数人精英,另一部分是社会大众。只有很少的人为社会分配价值,大众小能决定公共政策。精英是从社会经济上层小成比例地抽取出来的,公共政策反映的不是大众的需求,而是反映在社会中占少数、居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取向。大众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冷漠的和缺乏信息的,因此大众情感在更多时候为精英所操纵。精英主义认为,精英在关于社会体系的规范上拥有共识,不为追求卓越而竞争,精英的共识多于分歧。社会的统治者是社会的少数,但他们在智力、性格、能力、财产等方面超过大多数被统治者,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是社会的精英。其中极少数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团,掌握着重大决策权,他们的政治态度、言行对政治发展方向和前景产生重要影响,决定着政治的性质。精英理论认为,必须分析这些政治精英才能揭示政治的本质和规律。
3. 政策终结
【答案】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终结不只是对一项政策的了结,而且意味着修正或调整。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
4. 经济人
【答案】经济人又称“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实利人”或“唯利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来源于经济学中对人性的假定,即假设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
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与为此效力。这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
5. 政策指标
【答案】政策指标是指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尺度(如指数、数字或其他的质的尺度),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每个重要的或基本的经济社会政策,通常都有若干个具体的指标作为衡量政策目标的尺度。政策指标可以是量化的指标,也可以是质的指标。量化指标是指用数量或指数表示某一社会现象、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根据指标所要衡量的政策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政策指标粗略地划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6.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答案】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该定理是由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J. 阿罗提出的。阿罗对多数票规则往往导致投票悖论进行了研究,意在证明是否存在一种政治机制或社会决策规则,能够消除这种投票悖论现象,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排除了人际效用的可比性,而且在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内对任何个人偏好排序集合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即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成社会偏好。阿罗的这个结论后来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又称“阿罗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在于,它表明在集体行动中无论采用何种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作为该缺陷的一个结果,所有民主方式中的投票过程都潜在地具有被操纵的可能性。
二、简答题
7. 政策评估有哪些基本模式?
【答案】(1)效果模式
①目标达成模式。目标达成模式是探讨评估问题的传统方法,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a. 目标达成评价。关注的是结果与政策(项目)目标是否一致。
b. 影响评价。关注的是结果是小是由政策(项目)所造成。
应用目标达成模式要按三个步骤进行:
a. 明确政策(项目)目标政策(目标)及它们的真正含义,并将它们按重要程度加以排序,再把它们转变成可以测量的客体;
b. 测定这些预定目标实际上可在多大程度上实现;
c. 弄清楚政策(项目)促使或阻碍目标实现的程度。
可见,该模式是以预定的政策(目标)作为评估的标准和组织者,评估的主要任务是判断预定的政策(项目)目标是否己经实现,以及项目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②附带效果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正好解决了目标达成模式的“困境”,即关注非预期的、预料
之外的政策效果。附带效果是指项目目标范围之外的影响,与主要效果—政策制定者有意识地想要得到的主要实质性影响—相区别。附带效果模式的特征是预定目标仍然是基本的“组织者”,但是要充分考虑到附带效果的存在。
③无目标模式。无目标模式最初由米歇尔. 斯克里文设计,无目标模式的“组织者”是结果一一不管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的结果。评估者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观察政策实施,然后找出所有相关的效果。无目标模式对政策效果持广阔的视角,它帮助评估者全面关注结果,尤其是一些可能被忽视的结果。
但是,它完全忽视评估标准和预定日标,只依赖于决策者和权力使用者的公正判断,这显然容易导致主观因素的介入,影响评估的客观公正性。此外,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还存在难以操作的困难。
④综合评估模式。综合评估模式的评估范围比目标达成模式广泛得多。该模式认为,评估不应只局限在已得到的结果上,而至少应包括执行,甚至还包括计划。综合评估模式与目标达成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达成模式关注预定的和实际的结果是否相符,而综合评估模式除了关注结果,也包括判断政府干预的计划、决策和执行阶段。
但是,综合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只关注官方的具体日标,不重视成本等。此外,模式的12个单元的设计在实践中很难理解,也很难操作,因而使综合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阻碍。
⑤顾客导向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将政策干预对象的目标、期望、关心甚至需要作为评估的组织原则和价值准则。顾客导向评估的核心是项目是否使顾客的关心、需要和期望得到满足。
顾客导向评估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公共行政在市场领域为顾客提供物品与服务,顾客表明对服务供应的态度会导致服务交付的改进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应用顾客导向评估的关键是定位政策(项目)的顾客,得出顾客对项目的看法。价值的多元化是顾客导向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顾客导向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体现了民主和参与。
⑥利益相关者模式。利益相关者是指所有对政策(项目)的日标和执行感兴趣,并对其具有影响的团体和个人。应用利益相关者模式首先要找出卷入或对项目的出台、执行和结果感兴趣的主要团体和个人。其优点有:a. 知识性; b. 应用性; c. 日标管理性。缺陷有忽视评估成本、耗费资源、缺乏对利益相关者的明确界定、信奉实用主义理论等。
(2)经济模式
和效果评估模式相反,经济模式最典型的特征是关注成本。经济模式可以分为生产率模式和效率模式。
①生产率模式。生产率就是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判断生产率的高低的准则:
a. 过去:已经取得的生产率和过去的相比较;
b 国内比较:同一国家或行政区域相似组织间生产率的比较;
c. 国际比价:不同国家相似组织己得到的生产率的比较:
d. 水准基点:和过去最好的经验己取得的生产率相比较;
e. 目标:己取得的生产率是否符合政治主体的目标,是否与市政府的目标一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