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准实验研究中可以得到因果关系的结论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答案】(1)在准实验研究中不能得到因果关系的结论。
(2)在准实验研究中不能得到因果关系结论的原因。
①准实验设计中,只能选择某个特征(自变量)不同的被试,然后将这些在该自变量不同水平的被试行为加以比较。典型的准实验常用被试变量作为自变量,因为对于大多数天生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种族、种群)、社会引起的被试属性(社会阶层、宗教或居住区)、疾病以及与疾病有关的被试因素(肢体残缺、智力残疾、脑外伤、灾难后果)而言,只能选择而不是改变。
②但是,只是选择了在这个被试变量上有差异的被试,很难保证他们在其他相关变量上是相等的。即准实验中实验者的自由度是比较小的,对额外变量的控制也是较弱的。这使得被试变量的效用会和无法排除的额外变量的效用相混淆。因此,通过准实验得到的结果便不能像真正的实验结果那样可以安全地、毫无闪失地归因于自变量,而所得出的只能是自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的相关。
因此,在准实验研究中,可以认为变量之间是相关的,但不能认为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或引起了另一变量的变化。即准实验本质上是一种相关研究。严密控制、逻辑精巧的实验研究是获得因果关系的惟一有效途径。
(3)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新教材、新教法的试用过程,以及在医学的疗效评估中,经常使用的不等组前后测设计就是典型的准实验设计。举例如下:
①例如,研究者想研究不同的教材处理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实验前,选择的教学班是两个现成班级,不可能因为实验而将两个班拆散后再随机分组,所以研究者只能随机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依照准实验设计的模式,前测成绩是两个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小学升入初中的考试成绩和他们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这两个成绩作为两个班开始比较的基础。实验组实行的处理是对教材逻辑顺序的调整和增加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控制组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编排及教法。后测成绩来源于对两班学生实施的同一测验的测验分数。这就构成了一个不等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准实验研究。
②再例如,某医疗研究机构研制了一种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为了试验此种药物是台真的有效,研究人员筛选了20名多动症儿童参加试验。为了试验的实施,他们编制了甲、乙两套学习材料,这两套材料经检验在难度等方面相当,以分别用于前测和后测。为了更可靠地进行比较,他们选取了年龄相近的某个年级一个班的学生(30人)作为对照组。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实验组和控制组均使用甲套材料进行前测,即均在同样长的时间里学习材料甲,然后检测学习成绩; 第二阶段,多动症儿童接受药物治疗,而控制组不接受; 第三阶段是两个组儿童各自都学
习材料乙并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试,这是后测。这也是一个不等组前后测设计的准实验研究。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准实验设计中,被试不是被随机分配到各个实验条件中的,所以在控制个体差异产生的无关变量上,没有实验设计严格,可能会产生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或前后测的交互作用等; 因而准实验研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2.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包括哪些理论? 分别用什么实验验证? 这些理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案】(1)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包括三种,分别为: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晚期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
(2)三种过滤器理论的验证实验
①早期选择模型采用双耳分听实验验证。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分别听到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要求被试或是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或是以双耳同时接收的信息顺序成对再现,或是随意再现。
②中期选择模型采用追随耳实验验证。即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
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朵的信息。这两个耳朵被分别称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③晚期选择模型采用双耳识别实验验证。即让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当从右耳或左耳听到随机呈现的靶子词时,要分别作出反应。
(3)三种过滤器理论的不同点
①早期选择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储。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滤波器。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
②中期选择模型重视中枢系统的二次选择功能,认为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 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若这些减弱的
,具有较低的阈值,那么仍可得到高级加工而被非追随耳信号具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自己的名字)
最终识别。
③晚期选择模型,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信息
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因此,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3. 简述社会认知和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有什么差异?
【答案】Mitchell 等人(2004)关于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差别的实验。
(1)实验材料
18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句子,分别描述18种人格特质; 如,可爱有趣的(舞会上他第一个开
,不替别人着想的(他拒绝将他多余的毛毯借给别的野营队员)等。 始跳舞)
(2)实验过程
①学习阶段
a. 句子与18张面孔配对,每张面孔与10个句子配对,其中5个句子都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如,
,其余5个句子从描述其他人格特质的句子中随机挑选。 可爱有趣的)
b. 面孔一句子对呈现时要求被试“形成印象”,或要求被试“记住顺序”。因此,被试就有了社会认知的与非社会认知的两种任务。
c. 指示语告诉被试在“形成印象”时,要根据句子去推测某人的人格特质,以后要测验他们关于18个人(面孔)的推断。“记住顺序”的指示语告诉被试,要根据句子描述某人(面孔)经历过的活动并记住句子出现的顺序,以后要测验这种顺序。
d. 实验中并不进行关于18个人的推断的测验,也不进行句子顺序的测验。
②再认阶段
a.180个句子重新一一与面孔配对呈现。对应于大脑的扫描过程。
b. 再认测验分三组进行,每组的结构为::6张面孔,其中1张是正确的,其余5张是干扰项;
,每张面孔呈现10次,共使用60个句子,其中30个句子是““形成印象·的,另外30个句子是“记
住顺序”的。
c. 被试的任务是在每组的6张面孔中挑出一张,该面孔与呈现的句子配对过。
(3)实验结果
①行为结果
17名被试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被试正确将面孔与句子匹配的概率为58.8%,远高于随机的概率(1/6—16.7%)。更重要的是,社会认知,即“形成印象”条件下的击中率62.9%显著高于非社
,条件下的击中率为54.6%。 会认知,即“记住顺序”
②fMRI 的结果
fMRI 的结果表明,“形成印象”任务激活了背内侧前额叶,而非社会性的“记住顺序”任务则激活额上回与顶回、前中央回和尾状核。此外,在再认测验中,“形成印象”的社会认知的正确再认激活了背内侧前额叶,而“记住顺序”的非社会认知正确再认则激活了右侧海马。
4. 过滤范式具体包括哪些范式?
【答案】过滤范式的基本原理是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过滤范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范式:
(1)双耳分听范式
双耳分听范式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分别听到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要求被试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或者以双耳同时接收的信息顺序成对再现,或者随意再现。布罗德本特使用双耳分听技术对单通道过滤器模型进行了验证。
(2)整体—局部范式
Navon (1977)提出了整体一局部范式。在该模型中,大图形由一组小图形构成,如整体的“H ”是由局部的“T ”组成的。实验呈现的图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体字母与局部字母是一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