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现代汉语通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双宾语

【答案】双宾语是指一个动词后面连带的两个宾语的句式。两个宾语意义上前一个一般指人,可称指人宾语,或称近宾语,后一个宾语一般指物或事情,可称指物宾语或远宾语。带双宾语的动词大都是表示“给予”或“收取”意义的动词,如送、给等。例如,“伯父昨天给了我两本书”、“大家叫她祥林嫂”。同时,双宾语句可以转化为双宾句同义句,多数是将指物宾语提前。

2. 汉字的造字法

【答案】汉字的造字法是指汉字的构造方法。一般地说,汉字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具体来说,象形是指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指事是指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会意是指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的造字法。形声是指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的造字法,用形声法造的字叫做形声字。

3. 方言

【答案】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指因地理区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发音与日常用语,俗称地方话。方言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形成方言的因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徙,山川地理的阻隔等; 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例如,汉语中有北方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闽方言区、吴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粤方言区七大方言区,每一方言下还有小的分支。

4. 声调

【答案】声调是指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例如“d ǐ”(底)的音高,听起来先降到最低然后再升高上去,这种先降后升的音高变化形式就是音节“底”(d ǐ)的声调。

5. 音素

【答案】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音节由音素构成,如“刊(kan )”它可以划分出“k , a , n ”三个音素。音素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在语音学与音韵学中,音素一词所指的是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音素是具体存在的物理现象。国际音标的音标符号与全人类语言的音素具有一一对应。

6. 派生词

【答案】派生词是指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词语,即附加式合成词。词缀在词根前称为前缀,

,,词缀在词根后称为后缀。例如汉语“第一”“第二”中的“第”“老张,“老三”中的“老”就是

前缀,英语的“read-er" (读者)、"voice-less" (无声的)、works (工作,单数第三人称)中的“一er" “一less" “一s ”等都是后缀。这些词都是由派生法构成的词,属于派生词。

7. 韵母

【答案】韵母,位于音节的后段。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韵母和元音不相等。韵母有的由单元音或复元音构成,有的由元音带辅音构成。

8. 非主谓句

【答案】非主谓句是指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它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词加句调形成。可以分为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句、拟声词句几类。

,例如“有情况! ”“要下雨了”等句子都是非主谓句的典型。

9. 句群

【答案】句群是指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的语法结构,又称句组。按照层次可以分为一层句群和多重句群。例如“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但我更认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无终止的对话。”

10.十三辙

【答案】十三辙是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等押韵使用的十月个韵部。辙,又称辙口,合辙就是押韵。辙本是车轮轧出的痕迹,合辙就是用顺辙行车来比喻声音和谐顺口。十三辙的名目是: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十三辙中每一辙的名目不过是符合这一辙的两个代表字,并没有其他的意义,所以同样也可以用这一辙的其他字来代表该辙,如“梭波辙”也可以称为“婆娑辙”、“言前辙”也可以称作“天仙辙”或“三千辙”。

二、简答题

11.汉语的姑妈、姨妈、伯母、婶母……能用同样的词称呼吗? 英语行不行? 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在汉语中不能用同样的词称呼姑妈、姨妈、伯母、婶母等,而英语则可以用aunt 来统一表示这些称呼。这体现了词义的民族性。

汉族和英吉利民族文化传统、家族结构不同,因此,在家族中对不同人的称呼也不相同。历史上,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实行长子继承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强调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因此,家族亲戚地位不同,有姑父、舅父、叔父、伯父的不同称呼,自然也就有对应的姑妈、姨妈、伯母、婶母的不同称呼; 而英吉利民族中,没有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儿女皆有继承权,姑父、舅父、叔父、伯父处于同样的地位和关系中,完全可以用同一个词语称呼,姑妈、姨妈、伯

母、婶母亦是如此仅用“aunt ”一词即可。

12.既然说文无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话语类型的语篇结构? 请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1)“文无定法”的含义

“文无定法”是指一切依照表达内容的需要而转移。例如,在不同的话语类型中,语篇结构在选择上的优先性表现的程度并不相同,事务性话语类型一旦形成了普遍认可的语篇模式(如法律文书的固定格式),就具有了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在人们寻求这种标准的语篇模式的过程中,无论哪一种语篇结构都只有选择上的优先性。新闻性话语类型中语篇结构对语言使用的制约就比较小,尤其是一些复杂的话语类型,如新闻的深度报道、追踪报道等,它的成功往往就期待着语言使用者在语篇结构上的创新。但与文学性话语类型相比,它的语篇结构就显得还是具有相当制约力的,因为在小说、诗歌、散文等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突破现有规则几乎就成了一种规则。

(2)文无定法是相对的

文无定法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是指对具体话语类型的写作不应太拘泥。但不同的话语类型之间还应有所区别,以适应不同的交际功能。在“文无定法”中又必须有一定的东西是确定的,否则小说就不再是小说,而新闻也不再是新闻。研究某一话语类型的语篇结构就是要研究哪些东西在这种类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又能以哪些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篇具体的话语作品的语篇结构。研究语篇结构最终落实在由这些结构要素组成的语篇模式上,如小说模式、通讯模式等。

13.举例说明普通话音位/a/的主要音位变体及其出现的条件。

【答案】/a/主要有四个音位变体:

[a]出现在韵尾[-i]或[-n]之前; 如爱和含(1) 中的a 就是这一音位变体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2)[A]出现在无韵尾的音节; 如音节他ta 中的a 就是出现在无韵尾的音节中,为音位变体[A]。

(3)[a]出现在韵尾[-u]或[-ŋ]之前; 音节唐tang 和套tao 中的a 就是这一音位变体[a]。

(4)出现在韵头[i-]或[-n]之间。如音节天tian 中的a 。

14.请分析汉语上声连读时的音变特征和语气词“啊”的音变特征,并进一步说明它们属于语流音变中的什么类型?

【答案】上声的变调和“啊”的变调规则及其各自所属语流音变的类型具体如下:

(1)上声的变调

上声音节单念时调值是214,在语流的末尾时调值不变,在下列情况下,调值变成35或210 ①两个上声紧相连,前一个调值从214变成35。这种语音变化属于逆行异化。

214-1-214-35+214水果了解领导

要注意,在原为上声现改读为轻声的字音前头,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

a.214+轻声一35+轻声:捧起等等讲讲想起

b.214+轻声一21+轻声:姐姐嫂子毯子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