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实践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答案】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存在,从人的现实活动中去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和“客体”两个哲学范畴。主体和客体是表示活动者和活动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哲学范畴。

(1)主体与客体的概念

①主体的概念

a. 含义

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是主导者、能动者、主宰者。但人并不等同于主体,只有经过培养和教育并在进入与客体的关系之后才构成完全的主体。人在不同的对象性关系中表现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评价主体、审美主体等。

b. 基本规定性

人作为主体,在实践基础上表现为自主性、主观性、创造性、自为性等基本规定性。

c. 表现形态主体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个体形态、集团形态和社会形态。

②客体的概念

a. 含义

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受动者、从属者。客体仅指进入人的活动领域和主体发生联系的那些客观事物。对象在不同情况下表现为实践客体、认识客体、评价客体、审美客体等。

b. 基本规定性

客体必须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受动性等基本规定性。

c. 表现形态

客体主要具有三种不同表现形态: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2)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一对关系范畴,它们只有在相互关联中才会具有自己的本质和规定。关联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存在的条件性。主体和客体的分化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主体性在根本上就是实践性。主体与客体则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以主体为核心而建立的自觉的对立和统一关系。这种统一的实质即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对立体现在:主体和客体的不同规定性,它们的性质在原则上是刚

好相反的。统一体现在:它们在运动中最后必然趋向于相互结合。

2. 请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1)从研究对象来讲,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2)从内容上讲,它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整的学科体系;

(3)从阶级属性和功能来讲,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4)从本质特征上讲,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学说。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正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3. 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主要观点。

【答案】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村公社的解剖,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创立了东方社会理论,其主要观点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和晚年探索的两个时期:

(1)早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①《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对东方社会的关注是在《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中。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将东方社会完全纳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轨道中,确定了东方民族和国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是从属于西方国家的。

②《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和《不列颠在印度的结论》

19世纪50年代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不列颠在印度的结论》等文章中剖析了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殊性,即农村公社、土地公有、专制国家三位一体,这使亚洲处于一种封闭、孤立的稳定状态。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

③西方对东方入侵的影响

马克思还分析了西方殖民者对亚洲的入侵对亚洲新的历史变迁的影响。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还是坚持在资本主义建立了世界市场的外部条件下,东方社会必然瓦解而向西方社会过渡。

(2)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社会阶级矛盾尖锐,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回答俄国革命家所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了俄国等东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思想从而发生变化。他们为了使俄国不重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覆辙,不断探索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在认识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即“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其设想的论证有以下三方面:

①分析了俄国公社具有跨越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指出,公社是俄国复兴的因素和俄国比其他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

②俄国农村公社处在一个与西方古代公社解体时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

③俄国农村公社的“跨越”成功,必须借助一场俄国革命。

4. 简述运动和发展的区别。

【答案】“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1)运动

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它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发展

发展是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即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不是发展,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不是发展,事物由高级到低级的倒退的变化也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从哲学上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度量,运动和静止总是相互依赖的,不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离开相对静止来讨论运动,就无法知道这个运动是什么事物或什么形式的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造成的,而且作为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2)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具有质的稳定性,在这个阶段和这个时期,它的性质基本不变。一是在特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如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未发生变化。但这种性质、相互关系的未发生变化,只是相对于特定条件而言的,静止只能是事物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因此,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并把握其确定的性质。

(3)“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助于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反对相对主义诡辩论和形而上学不变论。

①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这就使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以及它们的具体运动都变成不可捉摸的、无法辨认的东西。

②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则把事物的相对静止绝对化,把绝对静止看成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不能不到物质之外去寻找物质运动的根源和动力,从而很容易导致宗教唯心主义。

二、论述题

6. 量变和质变各有哪些形式?

【答案】(1)量变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