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理型统治

【答案】韦伯认为,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下列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因此,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③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 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 ⑤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 ⑥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私人占有; ⑦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而科层制则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

2. 社会控制的刚度

【答案】社会控制的刚度是指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 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刚度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越是严格依据社会规范对越轨行为实施制裁,控制刚度越高。

3. 信度与效度

【答案】(1)信度是指测量数据(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社会现象的程度。简言之就是测量的一致性。若在同等条件下,对变量进行重复测量,其结果相同,那么测度是可信的。

(2)效度是指测量的内容是否同测量的要求(理论前提)相符合。测量的效度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测量效度是指所测量的指标内涵正是概念内涵,二者在内容性质上是一致的。

②测量指标应该尽可能涵盖概念,二者在程度上应尽可能重合。

4. 内婚制和外婚制

【答案】内婚制又称“血缘婚”“族内婚”。是在一定社会关系范围内选择配偶的一种婚姻制度。在母系公社中,每个部落都有统一的姓,其下又分为多个血缘氏族。内婚制要求成员必须在部落内氏族外选择配偶,即禁止与外部落人通婚,也禁止氏族内部近亲通婚。它是比群婚制更进步的婚姻制度。

外婚制又称“族外婚”。是指同一氏族内男女禁止通婚,只能在外氏族男女问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正式形成于父系社会。之后被“对

偶婚”所代替。外婚制的出现,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有利于人类的优生和繁衍,加强了各通婚

,是氏族外婚制的体现。 氏族间的联系。我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同姓不婚”

5. 利他型自杀

【答案】利他型自杀是指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个人对集体的牺牲。这种自杀类型主要存在于集体意识强烈的低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军队中。

6. 阶层

【答案】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7. 文化

【答案】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力一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8. 生活的医学化

【答案】生活医学化的内容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一面:①医学淦释范围持续扩一展:医学从健康与基本能够角度淦释人类某些行为与心理状态,进而以医学的标准来衡量个人身心状态; ②大众自我决定权日益受到破坏:医学逐渐介入各种社会生活领域,致使一般民众也丧失自我决定的权利; ③大众决定权直接让渡给医学技术专家:医学语言与大众语言的隔阂,一般民众并无能力讨论医学问题,只能将决定交给医学专家; ④医学取向逐渐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为了维持社会规范或减轻违反社会规范的困扰,医学化逐渐脱颖而出,并成为监控或遏制问题恶化的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

二、简答题

9. 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答案】(1)城市化道路的含义

城市化道路,在中国有特定的含义,主要是指以什么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我国官方对城市类型的划分是:50万人日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一50万人日的城市为中等城市,20万人日以下的为小城市(镇)。

(2)中国城市化道路主要观点

①小城镇重点论

该观点认为,我国应当主要依托小城镇来实现城市化。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在

中国要将多数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依靠现有的城市根本不可能,新建城市也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因此,应通过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城镇来加速城市化的实现。

②中等城市重点论

主张选择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道路。走西方一发展大城市的道路,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容易出现现代城市病; 而在农村就地实现城市化,由于传统农业社会惰性力太强,阻力太大,同时自然条件也不允许。只有采取“中间突破、带动两头”的办法,即直接有计划地建设和发展中等城市,才能解决我国的城市化问题。

③大城市重点论

根据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城市化的现阶段,必须选择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具有突破人为控制的自然冲动,以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为基本模式; 而在工业化基本实现后,城市化则表现为集中度相对分散化。中国目前尚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第一阶段,不具备分散发展小城镇的条件。

④并举论

,进入90年代以后,上述观点在继续交锋的同时,也出现了相互取长补短的趋势。“并举论”

即我国的城市化应当走大、中、小城市(镇)并举的道路的观点,便是在分析以上各种观点利弊基础上提出来的。

(3)以上观点各有道理,又都存在一定缺陷。比较而言,“并举论”似更具合理性,更符合城市化的国际惯例,但鉴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城乡分割政策,旧体制与政策的滞后效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改革只能循序渐进,这就必然对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产生影响。

10.社会互动的类型。

【答案】社会互动的类型主要包括:

(1)一人互动、二人互动与多人互动(根据参与人数划分)

①二人互动关系可以获得在其他任何社会形式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

②当三人组中有两人发生冲突时,由于相互关系的不同,第三者可能扮演多种不同角色,主要有:

a. 中间人,以局外者的身份、公平和客观的态度来调解双方的冲突;

b. 二仲裁人,冲突双方都认可、能以公平的态度做出解决冲突的最后决定;

c. 从中渔利者,利用两人实际的或潜在的冲突来获取个人利益的人;

d. 分裂者和征服者,故意挑起和助长两人之间的冲突以便从中获利。

③在多人关系中,会形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网络,互动形式更为复杂。在大型群体中,个人面对的不仅仅是其他个人,而是似乎超越了个别成员之上的客观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往往会形成明确的分工和严密的组织规范来制约人们的互动。

(2)人际互动与群体互动(根据社会互动的主体类型划分)

①人际互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