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大学旅游学院850管理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传统的控制方法基本上都是反馈控制,也称为( )。

A. 过程控制

B. 事后控制

C. 即时控制

D. 现场控制

【答案】B

【解析】反馈控制又称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成果进行总结。这是古老的控制类型,传统的控制方法几乎都属于此类。

2. 在采用时间网络分析法进行控制时,应该对每项计划或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做出估计,通常采取( )。

A. 简单平均法

B 移动平均法

C. 头脑风暴法

D. 加权平均法

【答案】D

【解析】时间网络分析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控制方法,是用来观察在时间和项目的推移过程中,如何把总体计划中的每个子计划,或总项目中的每个分项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在采用时间网络分析法进行控制时,首先,应该对每项计划或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作出估计,通常采取加权平均法。对乐观的时间、通常的时间和悲观的时间赋予不同的权重,分别为1, 6, 1,然后计算该项计划或任务的具体时间。

3. 在菲德勒模型中,下列哪种情况属于较好的领导环境( )

A. 人际关系差,工作结构复杂,职位权力强

B. 人际关系差,工作结构简单,职位权力强

C. 人际关系好,工作结构复杂,职位权力弱

D. 人际关系好,工作结构简单,职位权力强

【答案】D

4. 某企业多年来任务完成得都比较好,职工经济收入也很高,但领导和职工的关系却很差,该领导很可能是管理方格中所说的( )。

A. 贫乏型

B. 乡村俱乐部型

C. 任务型

D. 中庸之道型

【答案】C

5. 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呈( )。

A. 正比关系

B. 指数关系

C. 反比关系

D. 不相关

【答案】C

【解析】影响组织结构的管理因素主要包括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管理幅度是指管理人员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管理层次是指从最高管理者到基层工作者的组织层次数目。管理幅度影响组织的横向结构,管理层次决定组织的纵向结构。管理幅度决定管理层次呈反向变化。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管理幅度越宽,管理层次越少; 反之,管理幅度越窄,则管理层次越多。

二、简答题

6. 根据传统与现代管理思想,分析管理以人为本。

【答案】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启蒙阶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就已经意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调节人际关系,管理人的行为,引导人的心理反应,以实现管理目的,而要抓住这个核心,就必须了解人,掌握人的本质,于是就产生了荀子的“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夕,。

(2)要素研究阶段

管理科学的奠基人泰罗的全部管理理论和研究工作的目的,都是致力于挖掘作为机器附属物的劳动者的潜能。他坚信,工人只要按照规范程序去作业,就能实现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最多的劳动报酬。这样对工人和企业双方都有利。泰罗之后几十年中所有对劳动和劳动力的研究大多都未摆脱这种把人视作机器附属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3)人际学说阶段

美国学者梅奥全面总结了亲身参与并指导的霍桑试验及其他几个试验的初步成果,系统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下面几点: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②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

③领导者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激舞“士气”。

(4)行为研究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认为调动积极性必须从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方面着手,使组织目标包含更多的个人目标,不仅改进工作的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改进工作设砂}一,从工作本身满足人的需要; 主张在企业中恢复人的尊严,实行民主参与管理和员工的自主自治。这一阶段的认识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但其基本出发点仍然是把劳动者作为管理的客体。

(5)主体研究阶段

19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人们通过对日本成功企业的经验剖析,进一步认识到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根据这种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而非客体; 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 企业经营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商品的生产,而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服务的。

7. 何谓目标管理? 其特点是什么? 如何利用目标管理组织计划的实施?

【答案】(1)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①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凡是在工作成就和成果直接地、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的每个部门中,目标都是必需的,并且期望于经理取得的成就必须是从企业的目标中引申出来的,他的成果必须用他对企业的成就有多大的贡献来衡量。

②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是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同到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一个管理人员的职务应该以达到公司目标所要完成的工作为依据; 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则企业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

③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只有每个人的分目标都完成了,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④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⑤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2)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标管理是指组织自上而下地确定一定时期的管理工作日标,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一切计划工作都围绕着目标进行,并在目标实施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自主管理和控制,以积极主动地追求目标成果的实现来代替消极被动地接受任务。具体来说,它的特点主要有:

①自始至终以计划目标为中心

即组织的一切工作都从确定目标开始,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一切活动都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为指针,工作成果的大小,以完成计划目标的程度为主要评价标准。

②目标的执行者就是目标的制定者

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在传统管理中,组织目标的制定是最高层管理者的特权,下级